晴朗的冬日,微风轻拂。在孟州市赵和镇坡掌村文化大院,四五个中年演员正和着乐队的伴奏,在彩排河阳花鼓戏《张良卖布》。尽管观众不多,掌声也不热烈,但每个演员还是演得十分投入而认真。
河阳花鼓戏起源于河阳(今孟州市),始于清同治初年,至今已传承6代人,有150余年历史。据《孟县文史资料》和《孟县戏曲志》记载,清同治五年,孟州市赵和镇大马沟村刘同德、王世芝等人创办花鼓戏班,他们根据宋、元以来流行于中原一带的踩高跷、划旱船等民歌小调,把《西厢记》读本改成唱词,自设唱腔,分成五折,为乡邻演出。后经过不断探索、改进,逐步完善、提高,将原来只能演小折子的民歌表演,发展成为生、旦、净、丑行当俱全、拥有完整曲牌、能演大戏的戏曲剧种。它的曲牌包括叠落、满舟、太平年、银扭丝、满江红、叠断桥、嗑瓜子等40余种,而且每个曲牌都是一首独立完整的民歌。
花鼓戏班成立之后,逐渐向外传播扩大,至清末民初时,此剧种已有相当规模,仅孟州境内就有民间花鼓戏团50多个,并活跃在温县、沁阳、济源、博爱、焦作、嵩县、临汝、鲁山等地,上演剧目近百个。每逢演出,观众人山人海,喝彩声接连不断。花鼓戏在孟州家喻户晓,妇孺能吟,普及率颇高,从家庭院舍到田间地头,到处都可以听到花鼓戏的哼鸣声。至今还流传着“人们去锄地,唱的是花鼓戏;在家纺线条,哼的是花鼓调”等俗语。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河阳花鼓戏已濒临消亡,仅存赵和镇坡掌村一个剧团,剧团掌门人为86岁高龄的张清富老人。
张清富年轻时就痴迷各类戏曲,对河阳花鼓戏更是钟爱有加,不但很会表演,而且擅长导演。同时,他还为搜集、整理、编写河阳花鼓戏剧本做了大量工作。为了拯救该剧种,张清富带着几个戏曲爱好者自筹资金近万元,购买乐器,买来布匹自己缝制戏服、布景,进行演出和传承。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河阳花鼓戏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尽管有“非遗”这把保护伞罩着,河阳花鼓戏还是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
据张清富介绍,目前剧团共有21人,10名演员中,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也已46岁,他们的所有演出都是在尽义务,既没有工资,更没有演出补贴,但只要有演出活动,一个个都特别投入,一丝不苟。
“演戏没有报酬,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戏。”说到河阳花鼓戏的传承发展,张清富显得特别激动:“河阳花鼓戏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稀有剧种,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说什么也不能被俺这一代给传丢了!”现在,留在张清富心头的最大愿望,就是希望得到政府部门的扶持,改善河阳花鼓戏的生存环境,吸引年轻人积极参与进来,使河阳花鼓戏这一优秀文化遗产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图① 坡掌河阳花鼓剧团在演出传统剧目《张良卖布》。
图② 剧团掌门人——86岁的张清富老人在研究河阳花鼓戏曲谱。
图③ 河阳花鼓戏以“鼓”定板。由于乐手少,鼓手还同时兼打快板、板鼓、大锣和小锣。
图④ 传统剧目《张良卖布》剧照。
图⑤ 演员在化装。
图⑥ 坡掌河阳花鼓剧团演职员合影。
(上半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杨帆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