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怀川人物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天成更赖人笃定
世相漫画
表达意见何须叫阵?
摆脱手机依赖不止于逃离体验
文化该怎样传承?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2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摆脱手机依赖不止于逃离体验
□张玉胜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时隔整整30天,南京审计学院的王茜再次打开手机,正对着久违的开机画面“百转千回”,然后,手机像抽风一样震动起来——足足128条未读短信。一个多月以前,正在上大学三年级的她在学校的官方微信上看到一条特殊的“志愿者征集令”:“据调查,年轻人平均刷屏时间为6分钟一次。手机成了我们挂在身边的一个‘器官’……有没有想过,作为‘数字原住民’的你,做一回‘数字难民’,体验一回一个月不用手机的生活?”

  (据《中国青年报》)

  与部分高校实施上课强收手机的“硬办法”不同,南京审计学院以志愿者的方式推出“一个月不用手机”的体验活动,或更具柔性、情趣和创意性,当不失为对矫正年轻人普遍存在的“手机依赖症”的有益探索,值得点赞。包括王茜在内的9名志愿者以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打发没有手机的日子,其经历与感悟令人深思。

  也许,在手机俨然成为人们挂在身上的一个“器官”的当下社会,无须当“数字难民”的亲身体验,便可知晓“没有手机活不下去”的此言不谬,平均6分钟刷屏一次的高频率和随时可见“低头族”的高密度便是佐证。而由“手机依赖症”导致的时间浪费、学业荒废、亲情淡漠及安全风险等负面效应,更成为值得大众关注、亟待矫正的社会通病。

  常言道“最难莫过于战胜自己”。回望9名志愿者的体验经历,真可谓感触良多、收获颇丰。他们战胜了孤独、无聊与焦躁,学会了控制、静心与牵挂,重新操起了动手记日记、写书信的少时旧业,触碰到了快餐式阅读、依赖手机提醒及提笔忘字等生活时弊。尽管这些短暂的体悟成果未必能够改变他们今后的人生,但亲身体验的诸多生活不便,或会成为他们难以泯灭的生活记忆和人生财富。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发达,人人拥有手机已是不争的现实和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逃离手机”体验也只能是短期的体验,不可能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矫正“手机依赖症”,走出“没有手机活不下去”的迷茫与困惑,还有赖于人们对过度使用手机带来的负面效应的清醒认识,增强自我克制的自律、自警意识,让手机回归工具的本能属性,让手机步入“拿得起、放得下”的自由王国。

  正如重庆市洋人街景区划设首条“手机人行道”旨在减少“低头族”发生碰撞和摔伤事故一样,“逃离手机”的警示意义显而易见。套用组织者的话说:“我们开展活动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让每一个人与手机绝缘,只是希望通过这一个月的体验,让大家找到与手机相处最适合的方式。”而南京审计学院校长晏维龙的一番话,或可当作对“适合”相处方式的进一步解读:“希望同学们要学会‘卸载’,勇于挑战自己,勇于放弃你依赖、心爱的东西,能够静下心来,重新思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