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祭灶,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小年”。按照旧俗,这天是灶神升天去向玉帝汇报人间善恶功过的日子,来年家里过得好,得靠灶王爷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买回芝麻糖,在傍晚敬献祭灶。可以说,春节从祭灶这一刻就开始了。
六代传承灶糖香
昨日,记者来到七贤民俗村,在一家添喜麻糖店前看到,门前摆满了一包包的芝麻糖,而其门口摆放的两根10厘米粗、1米多长的巨型芝麻糖更是引人注目,以至于现在离腊月二十三还有几天时间,前来购买芝麻糖的游客便已络绎不绝。
“来来来,尝尝俺这芝麻糖!”经营添喜麻糖店的是一对老夫妻,都已年近六旬,但手脚麻利,精神头特别足,吆喝起来底气十足。看着这对老夫妻手中各式各样的芝麻糖,记者不禁驻足品尝了一口,发现他们的芝麻糖香脆可口,而且不粘牙。
“这可是俺们祖上传承的手艺,至今已6代了。”女主人董秀花告诉记者。她做的芝麻糖是用麦芽糖熬制后,拉成棒棒状或拧成麻花状,上面再裹上一层白芝麻做成的,吃起来酥脆香甜,有滋有味。而且,这做芝麻糖的手艺是她从娘家带来的,已经传承了6代,经过严格的配比和熬制时间,做出来的芝麻糖既好吃又不甜腻更不粘牙。
“说起这芝麻糖啊,还真是咱们中原人发明的呢。”虽说这芝麻糖不是自己家传的,但聊起这芝麻糖的历史,丈夫崔中林可说得头头是道。他告诉记者,芝麻糖是用“饴糖”拔制而成的。饴糖又称“穄”,俗称“糖稀”,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发明的一种用粟米蘖、大麦芽制作的糖,至今在食品加工中还发挥着作用。
祭灶趣事话习俗
“芝麻糖吃与不吃无所谓,只不过是一乐儿,我们也不至于把荣辱兴衰寄托在芝麻糖和灶王爷的身上。不过啊,过去的人们想用芝麻糖来粘住灶王爷的嘴,却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越聊越尽兴,崔中林打开了话匣子,将祭灶与吃芝麻糖的历史起源与传说娓娓道来。
“传说灶王爷是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的天神,他潜伏在各家的厨房里,监视一家老小。腊月二十三这天晚间,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一年来的善恶。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决定这一家人来年的吉凶祸福。于是每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便把麻糖作为祭品,好让灶王爷在汇报时多讲甜言蜜语。”崔中林说。虽然祭灶是件大事,但为了显得灶王爷清正廉洁,供品都比较简单,除了芝麻糖,就是祭灶火烧、红枣、核桃、柿饼这类零嘴儿了。备好了祭品,祭灶仪式就马上开始。烧香叩首,祈祷许愿,讲究的人家会拿着芝麻糖的一段放在灶火上加热成糖稀,好糊住灶王爷的嘴巴。随后,烧掉一年来烟熏火燎的旧像,放着鞭炮为其送行。
另据传说,北宋时期的宰相吕蒙正从小家境贫穷、四处流浪。后来,他和母亲栖身于彰德府东北永和县境内的一座寺院内,即现在的安阳县曹马村洪元寺。寺内的长老,满腹经纶,且有一手做风味小吃的绝技——制作芝麻糖。吕蒙正虽一贫如洗,但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所以深得长老器重。长老不仅每天教他读书识字、吟诗作赋,还常赏些芝麻糖让他母子品尝。公元976年的腊月二十三“祭灶”这日,人们都在忙着送灶王爷上天。吕蒙正见百姓用食物供奉灶王爷,而他没有东西可供奉灶王爷,便用寺院里的芝麻糖粘到灶王爷画上。待灶王爷返回天宫,大帝询问时,他欲说但张不开口,只是一味点头。玉皇大帝以为“灶火之神”连连称赞吕蒙正人品,于是就颁旨降福,赐官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果然居天下数百名举子之冠,考中状元。为报答长老教育接济之恩,他扩修寺院,并拨黄米、小麦各500担,芝麻100担,让长老广授芝麻糖制作技艺,作为当地百姓谋生之本。以后,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之日,百姓也纷纷效仿吕蒙正用芝麻糖供奉“灶火之神”,祈求玉皇大帝降瑞赐福。这样,世代沿袭,流传至今。
祭灶讨个好彩头
据了解,祭灶始于夏,周代始有神话之文字记载。《礼记·月令》称神农炎帝、火神祝融为灶神,汉武帝为祈求神农“长生不老”“始亲祀灶”。到了北宋,汴京(今开封)以世界领先技术的雕版彩印灶王神像(又名“灶马”)问世,上附“历头”及《旱涝农耕图》,犹如今天的月份牌及天气预报,就是贫苦人家也请(忌说买)灶王爷、敬灶王爷、送灶王爷。
如今,随着历史的演变,祭灶的习俗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但是每年腊月二十三吃芝麻糖的习俗一直保留到今天,这充分说明了民俗的生命力。也正因为这样,把祭灶这天称为“小年”也不足为奇。虽然讲起来有些迷信色彩,但崔中林说,这正是因为人们喜欢灶王爷,在他身上寄托了人们善良的期盼和美好的愿望,吃了芝麻糖,就是希望能够借灶王爷的美言,以求在来年能够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家庭能够和睦,身体能够健康,事业能够发展,生意得以兴隆,官职求得升迁,股票可以解套……总之,笑口常开,万事大吉,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