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们华夏儿女最为看重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在民间过春节的方式和习俗也是最丰富、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那么怎样过春节才能过出年味来?春节又有哪些习俗?昨日,记者来到七贤民俗村,感受到这里弥漫着热闹喜庆的气氛,檐下是新挂的春节灯笼,古街道上不时有身着小红袄的孩子追逐嬉戏,四合院门上挂着新画的桃符。正应了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年味淡漠的城市里,这里及早有了临近过年的热闹劲儿,分外让人留恋。
除旧迎新 过年“俗事”多
古时候在中国,无论普通百姓,还是王公贵族,过年都要腌制腊肉、腊鱼、酱肉、酱鸭等,无论多少,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些。同时,各家各户还要打糯米年糕、做窗花、写春联等。千百年来,那些热闹而又忙碌的年俗画面,像河流一样依旧在中华大地上流淌着。
“每到岁末,体验几千年以来沿袭下来的置办年货习俗,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七贤民俗村运营总监高涛说。春节习俗,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太初元年,颁诏天下,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今天人们所说的“年”。由此,过年的日期从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按现代科学的说法,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谓之过年。
过年也叫春节,《礼记》称春节是“一国之人皆若狂的节日”。过年期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祭灶扫尘 “忙年”有讲究
“人们往往把除夕和大年初一这两天当成春节,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其实,地地道道的中国春节,分为忙年、过年、送年三个阶段,是要从腊月初八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的。”高涛说。进入腊月,年的气氛就会越来越浓,而且会有很多关于年的活动。从民俗上讲,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开始,春节的各种活动就进入程序了。有首童谣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忙年”顾名思义,就是忙着筹备过年。过了腊八,还有一大堆的事情要打点,光办年货就是个体力活,更不要说二十三、二十四祭灶扫尘了。据民俗村里的老人说,祭灶扫尘也是有说法的。
据汉族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然后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灶糖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新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四,是家家户户的“扫尘日”。民间信仰以为,诸神从这一日起不理人间事物,回天向玉皇大帝述职。民间传说,这是神明归天的日子,人间只有一些值日神及地主等小神看顾秩序;民间又以为神明上天之后,须等到第二年的初四晚,方才回凡人间。于是便有传说,这时间内,即使翻转屋子也不必顾虑任何细节,利用这一天搬移物件或沙尘乱飞更不怕冲犯家中神明,古人就定下这一天是可以大扫除的日子。又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含义,意思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忙到除夕 过年习俗挨个数
腊月二十四到腊月二十九,都有不同的讲究。
腊月二十五,俗话说:“二十五,炸豆腐。”“豆腐”的谐声是“都”“福”。旧俗认为灶王爷上天后,玉皇大帝于腊月二十五这天亲自下界,察看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这一天又称为“接玉皇”。
到了腊月二十六,丰盛的年夜饭就要陆续“出锅”了。人们上街置办着过年的货物,干鲜果品、大鱼大肉,都是人们集中采购的目标。又因为“大鱼大肉”在人们的眼里,绝对是一种奢侈的食品,但是在过年的时候终于可以享受。
民谣中有“二十七,杀公鸡”的说法,在炖好大肉以后就要杀鸡了。因为“鸡”借助谐音“吉”,有吉祥如意的意思。同时,在腊月二十七杀鸡也是有所讲究的,杀鸡炖鸡并非是在二十七这一天吃,而是要放置到除夕的时候才能够吃,而且还不能一下子吃完,需要天天吃才能够大吉大利。在腊月二十七的时候也有赶大集的时候,在这一天要把过年需要的物品都准备齐全。
到了“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的时候,因为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腊月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过去社会发展低下,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腊月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
全部准备妥当,只等除夕晚上熬一宿。在这一夜,家人们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到了23时开始包饺子,必须24时以前开始吃饺子,从除夕晚上一直吃到初一。除夕,因为这是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开展。
“中国民族众多,各地习俗不一,过年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慢慢体验。不过,今年七贤民俗村里将会有非常地道的年味。”高涛说。过年期间,七贤民俗村将陪伴着游客体验一个又一个过年习俗,度过一个热闹的春节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