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剪一米阳光去远行
生命的回响
让高压氧治疗给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2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命的回响
—— 一本可以用来安妥灵魂的书(代序)
作者:□杨 晶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活了大半辈子,写了不少文字,却很少为人作序。这倒不是因为懒,也不是心疼自己的宝贵时间,或是卖关子摆架子,其实也没有什么关子可卖,架子可摆,而是怕写不好,狗尾续貂,辱没了人家的好文章。此外,还有来自心底的那分难以说清和言表的抵触情绪。这或许与自己的经历有关。过去曾为了那本不属于自己的五斗米,依着别人的脸色,写了太多的命题文章,说了太多的假话、套话、大话、空话,故一遇命题,便顿生厌恶。就好比,某一种食物吃多了,就是再好也不愿去食。或许自己本缺乏这样的能力,拿以上原因当借口。

  可是,当从宝塘手中接过于振中先生大作《岁月的脚印》的样书,仔细阅读后,还是接受了两位先生的盛情,写出这些文字来。这不单是两人均为本人的校友,更重要的是因为于先生那来自灵魂深处的饱含深情而富于灵动的文字打动了我,感染了我,使我欲拒不能。

  往事并不如烟。出现在于振中笔下的,那些个纷纷扰扰的,牵着他的情,融着他的爱,散落在他记忆深处的那些个人和物,事和情,那些融化在他的血脉中,与他的生命化为一体的丝丝缕缕的刻骨铭心的记忆,都是如此的逼真和清晰。那些带着家乡味道、家乡声音的文字,一句句一篇篇,对我也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那些人物,他们在特定条件下,做出的超乎寻常令人感慨万端的壮举,无不在我敏感而脆弱的心底,引起情感的狂涛巨澜。

  我印象最深的是于振中的姐姐。当天性聪明的于振中考上了学,却因学费欠缺而不能入学,他找到了自己姐姐时,姐姐把不知暖了多长时间打算为孩子们做年衣的已打成卷的十几块钱,毫不犹豫地给了弟弟。姐姐说出了那句令人心碎的话语:“姐就是拆房卖地,砸了骨头炼成油,也要供你上学念书学本事……”于振中当时哭了。当我读到这里时,也掉下了心酸的眼泪。唉!砸了骨头炼成油,那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怎样的一种决断。世上去哪里找这么好的姐姐,去哪里找这样的亲情。此外,同样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于振中笔下那位谨小慎微,平易近人,才华横溢,爱生如子,然而却轻生的杜老师。由于情势所逼,师生中道相别,依依难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两人以物相送,老师送给他的是于振中非常喜爱的一本书,那本书寄托着老师的殷切希望,也饱含着老师的深情厚谊。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好老师,却因受不了发生在那个荒唐年代里的人格的污辱,精神摧残和肉体折磨,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从此师生阴阳相隔,永不能再相见。“如果你豁达一点,大度一点,坚韧一点,你就不会那样做。因为你正值英年,还有许多路要走,许多事要做……”字字血声声泪,都化为至情的文字,而感动着我们。在《永远的小队长》一篇里,作者还以异常感恩的心理记录下了他的一位恩人,一位在生活最紧要关头给了他们无私帮助的好队长。正是这位处于国家政权最基层的叫作万长喜的社会管理者,在作者身罹重病奄奄一息时,和乡亲们顶风冒雪,踩着乡间小道的泥泞,一步一滑地把他送到医院,又以生产队的名义担保,从信用社贷款,为他缴了住院费,从而保全了他的性命。还是这位小队长,当看到作者家的房子摇摇欲坠时,主动带领队里的壮劳力,在最短的时间里,义务为他们拆去危房,建起了新居。让他们体会到了党的温暖,社会的关心。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行动,给作者上了难以忘怀的人生第一课。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南阳内乡县衙里千百年来被人传颂的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结合当下全国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想到翻身落马的一个个贪官,不由让人感慨系之。书中还记下了他含辛茹苦却英年早逝的父亲。记下了为他说童谣,治百病,一口饭一嘴馍,一针一线把他养育大了的母亲。记下了与他相濡以沫坚强好胜的妻子。记下了那位小时送给别人,导致后来家庭成员感情隔膜,生活扭曲,令人难心的二姐。还记下了那位大义凛然,造福乡梓,令人高山仰止,为家乡带来了巨大声誉的孙举人等。

  除了人物,于振中在这本书中,还记下了家乡的风物。一口口深枯的老井,一株株给予了生命营养的老树。飘过童年,依然在灵魂深处回响的乡音。传递百年仍然兴盛如初的家乡习俗,以及自己筚路蓝缕和命运进行搏斗的艰难历程。还有异乡的风物览胜、旅游感受等,给人美好的享受。

  读完于振中先生的书,掩卷深思,我想到了这样几句话:记录往事,化为文章,于故人,是一种纪念;于今人,是一种分享;于自己,是一种安慰;于后代,是一种传承;于国家,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然而,它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却在于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过去。告诫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同时,提醒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国家。因为唯有国家强盛,才有我们家庭的安宁和幸福。我揣想这也是于振中先生写这部书的用意所在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