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怀川人物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翰墨溢香写人生
超长病假的背后
不能给“按钮式干部”留市场
防患于未然
“零合格”的中药材卖给了谁?
焦作市人民防空办公室948人防工程租赁权拍卖公告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2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翰墨溢香写人生
——记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李成海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核心提示

  他自幼家境贫寒,少年时以当水电工维持生计,冥冥中却与书法结缘,踏入书法的艺术殿堂;

  他虽只有小学文化,但精通书法、写诗、作画、篆刻等艺术,终成艺术大家;

  他致力于将书法艺术发扬光大,广纳弟子传道授业,积极承担起传承书法艺术的社会责任,让书法艺术得以弘扬。

  他就是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李成海,近日,本报记者专赴古都西安,带读者走进他的书法世界、感受他的笔墨人生。

  本报记者 王水涛 陈作华

  翰墨书写人生路

  繁华喧闹的古都西安高楼林立,在一栋现代化写字楼内,一间充满墨香的屋子位于其中,这里就是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李成海挥毫泼墨的所在。他在这里,创作出了一幅幅优秀的书法作品。

  李成海是如何走上书法之路,成为一位书法大家的呢?这还得从他少年时说起。李成海祖籍焦作温县,自幼随父亲生活在古都西安。其父读过私塾,深受传统文化影响,认为写字代表着一个人的脸面。在李成海两三岁时,父亲就让他临摹颜真卿、柳公权的字帖,悉心教他练习毛笔字。

  然而,在李成海七岁时,父亲突然离世,全家人的生活只靠母亲做针线活、当保姆维持着。由于家庭条件不好,李成海读完小学后就没有再继续上学,也因此中断了练习毛笔字。

  15岁时,李成海参加了工作,进入一个工厂跟一个老师傅学习水电安装维修技术,也正是这次机遇,李成海再次与书法结缘。“当时,带我的师傅毕业于开封的一所国立大学,在古文和书法方面造诣很高,尤其善写欧阳询楷体书法。工作中,他给我讲了很多关于古文和书法的知识,这让我对书法有了新的认识,也燃起了我对书法的更大热情。”李成海说。

  此后,练习书法就成了李成海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不断研究名家的书法,坚持临摹练习。多年的临摹练习让李成海对书法艺术有了更高的追求,他主动找到当时陕西省有名的书法家陈少默、程克刚求教。在跟随两位大家学习期间,李成海先从欧阳询楷书练习,每天忙完工作后,他都要挤出时间认认真真地写上七八十个字。

  书法艺术深不可测,要想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就必须练就扎扎实实的基本功,踏踏实实临帖是不可逾越的过程。李成海深知这一点,为了实现更高艺术层次的突破,他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

  学习过程中,李成海被北魏时期雄强、厚重、豪放、大气的楷书吸引,对此情有独钟,也把主要精力用在了练习北魏楷书上。为了研究北魏书法,李成海专门走访了邙山、龙门、云峰山等地,查访有关北魏时期的墓志铭和石刻。

  虽然被北魏书法深深吸引,但李成海没有一成不变,而是根据自己对书法的感悟与认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力求在古人书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在抒写楷书过程中,李成海有意在结构和线条上融入自己的想法,使自己写的楷书在端庄大气

  之中更显圆润之美。

  李成海除了以北魏书风为主体外,其篆书、隶书也很有特点,构成了多元的书法艺术格局,其艺术成就也得到了书法界众多大家的认可。1981年,陕西省书法家协会成立,李成海成为首批110名会员中的一个,此时,李成海仅仅36岁。

  诗书结合写华章

  在书法的艺术世界里,李成海善北魏书风,他把欧阳询楷书和北魏楷书进行了有机结合和改造,成为陕西书坛最早将现代元素带入书法艺术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唐楷规范有法度,往往把性情压抑下来,显得更加内敛,但北魏楷书恰恰相反,它在洒脱中表现着执拗,方劲古秀、冲和灵秀、拙巧和谐。”李成海说。他将两者进行了有机结合,其书法中既有西北人的生猛倔韧,又透出江南文人的文秀之气。

  李成海认为,“书者,抒也,抒其情、抒其神、抒其心、抒其意者是也。然欲达书道之高妙,难于上青天。绝非提起毛笔,涂上汉字就称其为书法也。书法,是一门技术性极强的传统艺术,是以极熟的技巧来完成个性特征的生命艺术,非经数十年之临习不可为也,博学传统文化、以书卷来支撑书法,方为上也。”

  为实现更高的艺术追求,李成海在书法创作中没有局限于抄写古代诗文,而是自书其诗,使书法创作回归到内外兼修、诗文合一的道路上,实现诗作意象和写作性情的相互交融。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所游、所见、所感都是李成海创作诗文的素材。李成海也形成了随身携带一叠便签的习惯,每当灵感涌现就立刻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李成海将所作诗词写成书法,使二者相得益彰,为当代书坛增添了一缕独特的诗书之香和大家之风。

  “千年栈道已难觅,峭壁悬崖空留迹。多少霸业皆过客,依旧青山水涨溪。”这是李成海书写的一副篆书中堂作品,也是他在游历古栈道遗迹后创作的诗歌。作品集《李成海诗书卷》就收录了李成海的许多优秀诗作。《登崆峒山》《吐鲁番坎井》《九华揽胜》《秦岭峰头》等,都是其游历祖国山水时的有感而发;而《石鼓文赞》《颜真卿赞》《长安雅集》等,是其对书法艺术的感悟之作。

  李成海在书法和诗文中的成就,使他完成了一个从体察、感悟、吟咏到挥毫成书的全过程,使书法和诗文浑然一体,呈现出诗、书、画、印的关联和统一,增强了书法作品的真实感、亲近感。

  让书法艺术走向世界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李成海不仅继承传统,而且破旧立新。成名之后,李成海没有“独善其身”,而是致力于将书法艺术发扬光大。

  2007年,李成海携27名弟子亮相陕西美术博物馆,李成海和这些学生的首次师生书法展拉开帷幕。从此开始,陕西省文联、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先后在西安市、延安市、汉中市、榆林市、安康市举办了李成海师生书法展,通过展览的形式,李成海将自己的书法艺术和书法教育成果奉献给社会,担负起了传承书法艺术的社会责任。

  多年来,省内外不断有热衷书法艺术的青年才俊投奔到李成海的门下拜师学艺。李成海对弟子除了进行书法艺术方面的指导外,更多时间则是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引导他们构筑各自的艺术风格。如今,李成海

  的弟子已达52人,其中20人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多人担任各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等职。

  为进一步坚守与研习中华传统文化,2011年,陕西省望贤书学会成立,李成海和他的学生以此为平台,致力于对文字艺术的深入发掘、研究与创作,并开展书法艺术交流活动。当年12月,由陕西省、山西省的文联和书协及陕西省文史馆主办,山西美术馆、望贤书学会承办的“望贤三晋·陕西省望贤书学会书法作品展”在山西省太原市举办,这也是望贤书学会首次代表陕西东出潼关,开启省际书法艺术交流。

  2014年4月份,由国家旅游局驻日代表处、日本佐贺县、佐贺县观光联盟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周”大型文化活动在日本佐贺县举行,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墨韵唐风”中国书道特别展。

  李成海一行15人受邀参加了这次活动,他们紧扣“墨韵唐风”主题,精心创作出160幅书法作品赴日参展,作品内容均为“唐人咏长安诗作”,包含了真、草、隶、篆、行各种书法形式。在展览期间,李成海一行还应邀为佐贺县北高中师生讲授了书法艺术,受到该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在艺术的长河中,李成海的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二届书法篆刻展、国际书法展、国际临书大展、首届长城书画展,多次代表陕西省赴日本、韩国、菲律宾、新加坡展出,其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

  李成海,祖籍焦作市温县,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省望贤书学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幼喜书法、篆刻,师承陈少默、程克刚,遍临北魏诸碑,研汉隶、金文,自成风格,尤以行书见长,很多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数百幅作品被国内外书法篆刻专集收录。图为李成海在工作室接受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 陈作华 摄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