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领导干部在谈到干部作风建设时说:“有的干部存在着‘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不求工作多好,但求工作无过’的思想倾向。凡事只有领导布置了,他才行动,不说就不动,工作上推推动动,推推转转,缺乏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对于我们机关的职能作用发挥和机关作风建设十分不利,必须下大气力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此言一语中的,一针见血,发人深省。
诚然,在实际工作中,这种被群众称为“按钮式干部”在一些单位很有市场,归结起来,大抵有三个特点:一是“懒”。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行动上不自觉,工作上不主动,能应付就应付,能敷衍就敷衍;干事稀里糊涂,推推动动,甚至推推也不动。二是“怕”。就是一事当前,私心杂念太多,患得患失;缩手缩脚,怕字当头,怕担风险;无论工作轻重缓急,凡事都要领导布置了才去做,只有领导交代才去问,唯恐出事要承担责任。三是“旧”。就是思想上不思进取,因循守旧;工作上方法单一,习惯于传统的行政命令手段,习惯于上指下派,习惯于当传声筒,满足于上级安排多少干多少,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缺少一种奋发有为、开拓创新、认真负责的精神。
干部队伍中出现“按钮式干部”,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从主观上讲,少数党员干部放松了对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宗旨意识淡薄,事业心不强,责任感弱化。从客观上看,有关部门监督管理缺位,考核评价乏力,问责力度不够,没有及时予以纠正处理。
干部队伍中的“按钮式干部”虽是极少数,但其危害不容忽视。它不仅有损于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败坏党风政风,还会使当地错失大好的发展机遇,造成工作的被动局面,最终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加大治懒治庸力度,完善考评办法,严肃问责处理,让“按钮式干部”没有市场。另一方面,要树立注重实干,务求实效,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用人导向,大力营造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位子的良好氛围,实行优胜劣汰,从而使那些“按钮式干部”让位子、腾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