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秋
外贸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一驾动力“马车”。2014年,面对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三期叠加”压力加大、外贸增速放缓、外需市场疲软等波澜起伏的贸易环境,我市主动适应新常态,确立了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变经济波动期为发展机遇期的外贸工作思路,吹响了新一轮外贸发展的号角,有效地提振了企业信心,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外贸“马车”奋力前行,一路铃声响亮。
超额完成全年目标
据海关统计,2014年,我市实现进出口246362万美元,同比增长8.9%,进出口总额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实现出口171244万美元,同比增长13.4%,完成省定全年出口目标任务的103.1%,出口额居全省第三位;实现进口75118万美元,同比持平,进口额居全省第四位。这些外贸数字透出一缕复苏的曙光。
从每个月进出口情况来看,去年我市进出口增速呈高开低走态势,其中1月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峰值达到最高,增速分别较2013年同期增长50%、60%和70%。去年全年进出口和出口增速分别达8.9%和13.4%,高于全国进出口增速6.6个百分点和出口增速8.5个百分点。
从出口市场看,美国、欧盟、拉丁美洲、东盟、非洲是我市五大贸易伙伴。2014年,我市对五大贸易伙伴出口额累计达107769万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六成以上。
从商品类别看,出口商品主要是橡胶制品(轮胎)、毛皮制品、涂料产品(钛白粉)、机械产品这四大类商品,去年共实现出口126810万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七成以上。进口商品主要集中在生皮、橡胶、造纸木浆这三大类商品上,去年共实现进口64662万美元,占全市进口额的近九成。
支柱产品过度集中
“虽然超额完成全年外贸目标任务,但是仔细分析,还有不少隐忧。”市商务局外贸科科长马丽说,总的来看,我市进出口支柱产品集中度过高,对传统市场依赖程度也相对过高,易受外需变化影响,不利于形成有层次的多元化市场格局;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制约了我市进出口规模。所以说,降低出口集中度过高带来的风险,调整转型、提高竞争力势在必行。
当前,我市外贸进出口产业主要集中在橡胶制品(轮胎)、毛皮制品、机械加工制造业和涂料产品(钛白粉)上。而随着国际、国内制约外贸发展的因素不断显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土地成本和物流成本的上涨、原材料价格、贷款利息、厂房租金等生产成本上升等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外贸企业的价格优势,挤占了企业的利润,尤其我市外贸企业多属小微企业,更是不堪重负,经营压力明显,导致企业在技改、研发和创品牌等方面投入不足,加大了结构调整的难度。目前,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前景不容乐观。
提质增量正当时
“外贸是改革开放的先锋,是开放型经济的主力。通过转型升级,以质量和效益为前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外贸行业,必定会在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中发挥更好作用。”市商务局副局长范志锋说,只有在外向型经济扩量提质上做大文章,才能增强抗风险能力,为我市外贸进出口的健康发展及经济转型示范市的建设做出贡献。
范志锋客观地分析道,在促进出口增长方面,一要抓好重点企业,培育新的增长点。鼓励企业创出口品牌,提高企业对创出口品牌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并推动出口企业境外注册商标、进行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行业标准认证。二要抓好潜力企业,积蓄增长后劲。我市要继续把扩大进出口企业队伍作为工作重点,大力引进外向型经济企业,加强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指导,鼓励各类企业申请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并努力提高获权企业用权率,在大力培育出口大户的同时,积极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外贸出口的生力军。在开拓国际市场,寻求多元化的出口方式方面,要培育加工贸易企业,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引导出口企业调整营销策略,发展多种贸易形式,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市要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动员和组织企业参加厦洽会、广交会、东盟博览会等国内外交易会、博览会,帮助企业走出去,结识新客户,拓展国际市场空间,不断打造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
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舒良友博士认为,当前国家已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措施正在持续显现,在下一步工作中,主管部门应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宽松便利化的发展环境,因为只有在这种环境下,企业才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业务发展上。对外贸企业来说,应看到当今世界正处于科技革命前夜,机遇只会眷顾有准备的企业。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变化,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只有顺应变化,调整生产和经营模式,加快转型,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迎来明媚的春天。
新起点上谋求对外贸易的新突破,我市已有了一系列的举措,正所谓扬帆远航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