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家风,指的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就像我们说一个社会的风气一样。究其实质,家风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化,它能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性格,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有什么样的家风,孩子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对不少孩子来说,家风甚至影响和决定了其一生。
晚清重臣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青年毛泽东在致友人的信中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家风甚严,无论公务多么繁忙,他都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在曾家,男子“看、读、写、作”缺一不可;女子“食事、衣事、细工、粗工”须样样精通。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可以这样说,曾家数代无一废人,未出一个纨绔子弟,这与曾国藩的家风是分不开的。从《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达百种以上。如《朱子家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清代政治家林则徐家教联写道:“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这些家风、家训虽然彼此有所不同,但其核心都是“仁义礼智信”,这也是我国传统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以现在的眼光看,虽然有些具体内容有时代局限性,但很多内容对当今的家庭教育仍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当今社会上各种为人痛心疾首的现象,如信仰迷失、制假售假、纵欲贪腐、冷漠自私等现象,都可以或多或少追溯到家风不正上来。有的家长还存在“唯钱、唯权才是人生财富”的观念,在教育孩子时直接地给孩子灌输“钱、权”思想,这不仅损害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更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有的家长教育孩子“老实人吃亏”“要锱铢必较”,在教育孩子“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背后,其实是时时处处“为自己着想”;有的家长甚至鼓励孩子投机钻营。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家风的形成是家庭教育的直接结果。没有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一个家庭就会失去灵魂和血脉。那些维系家庭、家族和民族精神的家风家训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如何传承优良家风,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