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河放水了,咱村又用上河水浇地了!”上周末的晚上,我突然收到退休在家的保朝叔发来的微信。他说,咱村北大河又有水了,村里人都很兴奋,想让你回来写个新闻稿宣传宣传。
北大河是广利灌区中二堰南分支渠的俗称,是一条引沁河水灌溉农田的河道。这条河道从我们村北边向东流过,它的几条小毛渠由北向南,最后流入我们村南的广利总干渠,可以灌溉我们全村的农田。
北大河留下了我孩童时数不清的美好记忆。那时候,我和小伙伴儿经常在这条河里游泳、捉鱼摸虾、打水仗。上世纪70年代初,因上游河道断流,北大河逐渐被填埋堵塞,成为一条排涝用的小涝河,我们村从此变成了井灌区。40多年过去了,村里打了几十眼机井,由于无限制抽水浇地,机井越打越深,水位越来越低。当初只有两三米的水位变成了20米左右,浇一亩地往往要用几个小时,既费力又费时。村里人很怀念自流灌溉时期的逍遥自在,更怀念河水带给人们的快乐。
时隔40多年,突然听到北大河又有水的消息,我激动了一整夜。第二天我赶忙乘车回到了50公里外的农村老家——沁阳市柏香镇东司马村。
刚一进村,我就碰到扛着铁锹从地里回家的本家侄子杨廷雷。他告诉我,他种的6亩多地,过去浇一遍水至少需要十三四个小时,这次只用了4个多小时,用河水浇地又快又好!
在村西地,村民范社成正在地头改水口。看着奔涌进麦田的河水,他深有感触地说,用河水浇地既省时又省心。他数着指头对我说,他种的7亩多地,过去浇一遍水需要一天一夜,装水泵,摆地龙,要在地里来回跑无数个来回,费八股劲儿也就折腾个地皮湿。现在好了,有了这河水,开个口让它可劲儿地流,可劲儿地灌,站在地头就把田浇透了。
在村北地,退休干部杨廷有刚刚把自家的地浇完。说起重新用河水浇地的感受,他高兴地说,这又有了河水,浇地快、省力气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可以补充地下水,只要每年能有两次这样的河灌,地下水位肯定能够有效回升。
告别正在忙碌的乡亲,保朝叔带我绕着刚刚通水的北大河和几条田间灌溉渠走了一圈,给我唠叨了一路围绕北大河重新放水发生的事情。他说,能用上河水,真得感谢焦作市广利灌区管理局和沁阳市政府,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咱村人哪能想到重新用上河水呀!
据了解,2010年,焦作市广利灌区管理局决定重新疏通中二堰河,造福沿河群众。该工程分南、北两条分支渠,属于广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该局投入资金513万元,新修了11.05公里的梯形浇砼河渠,按照设计流量,这两条支渠可以满足2.25万亩农田的灌溉需要。
2013年春天,沁阳市政府利用亚洲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总投资738万元,在这两条支渠流经的新村、东司马、西司马等5个行政村实施打井、修渠等水利设施建设,其中新修田间灌溉渠近10公里,可以有效改善这几个村5000多亩农田的灌溉条件。
几天前,管理灌区开始启用新修好的中二堰河两条支渠。清澈的沁河水从中二堰河南支渠流出,沿着村里利用亚行贷款新修的1700米长灌溉渠,重新流进了俺村的700多亩麦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