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这个词最近很热,引起人们广泛讨论的源于几篇“回乡偶书”,如《一个博士生的返乡日记:迷惘的乡村》《一个新闻民工的返乡手记:故乡病在哪里?》《一个博士后的回乡偶记:双重视域下的农村生活》等。“乡愁”从字面理解,是指思念家乡的忧愁心情,但有人一味放大其消极的一面,诠释出的全是一个“愁”。
谁都有故乡,谁都有过乡愁,但乡愁不是你的“衣锦还乡”。记得父母健在时,每当逢年过节,他们盼的就像歌词里唱的“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其实,乡愁也不只有“怨声载道”,应当有一种积极健康的情怀。当看到如今的农村早已今非昔比,农民们的生活状况得到了大幅改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不再只是城里人独享的专利,这恰恰是社会一大进步。当然,如果站在“城楼”看乡村,农村也还的确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如“空壳化”问题、乡村治理问题、田地抛荒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但各路精英们,何不以自己的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为家乡的建设有力出力,无力出个好主意呢?千万别在外闯荡多时,回来时却成一名“怨妇”。
提起乡愁,不少人自然会想到诗人余光中的那首现代诗《乡愁》,但诗人表达的是一个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深情,对祖国的眷恋,并期待着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景。这是一种“生于斯长于斯”“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代表着中国人精神家园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就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真正的乡愁承载的也不只是一个“愁”字,当是一种对故乡山水的眷恋、对慰藉心灵的记忆,更是一种对父老乡亲的感恩之情。
有了这份心境,我们再读乡愁,就不再只有一个“愁”,故乡的太阳还是那么温暖,故乡的月亮还是那么清辉,只要你带份好心情,就能重上返乡之路,不管你是否飞黄腾达,不管你是否沦落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