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参考·悦读 上一版3
蜂鸟
任继愈书信见人格魅力
三月春风
竹 简
女人读女人
选 爹
爱恨微信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5年3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恨微信
□刘晓燕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作为集发送语音、图片、视频、文字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微信,因其快速灵活和智能零资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和欢迎,扫视周围专心致志的“低头族”,大都是微信的拥趸。

  自从我手机上了微信,无论喜欢与不喜欢,朋友圈的内容就成了不得不接收的信息。每天都有生肖星座的运势,铺天盖地的养生心得,而各种口味灌得人反胃的心灵鸡汤和谣言惑众的不实消息,以及“如不转发,必遭灾祸”之类的诅咒,让人不断拉低判断能力而郁闷不已,真正高品质的消息却凤毛麟角。

  这还不够,微信作为时下最热门的社交信息平台,正风生水起地演变成微信商城,一些精明的“圈友”摇身成了“微商”,每天通过朋友圈兜售商品,你明知是“杀熟”,还得给个面子。同时,因为这个圈子里有你的亲朋好友、同事上级,甚至业务客户,你也不敢大意。转发的内容得彰显思想水平有内涵;原创的内容得有个性还不能得罪了谁;秀恩爱晒幸福拉仇恨都要在不显山露水的境界中完成,真是费尽了心思。想离开吗?也不那么容易。那天遇到兰,她质问我圈里咋不见你了,怎么,闪我们呀。

  如果说主动分享被动接受的微信朋友圈,你多少还能当点儿家,那么,深陷网络的微信人,正在改变生活的社交模式。那天晚上,我正坐在被窝里看书,手机屏幕上突然收到了一条来自侄女的微信:“姑姑,别看得太晚,早点儿睡觉。”这信息让我既温暖又伤心。温暖的是,侄女关心我;伤心的是,她就坐在我对面,竟然用这种方式与我沟通。难道,她跟我说句话很困难吗?我忽然有一种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却隔着千山万水的悲凉感觉。

  想想这种状态,似乎好久了。早先,一家人之间,会为争论一个小小话题,口沫横飞、面红耳赤;现在,吵吵嚷嚷的客厅变得格外冷清,不再争吵的孩子,戴着耳机,静静地拿着ipad或智能手机,沉溺在自己的虚拟世界里。单位里也一样。以前上班时,接听电话声,同事间呼叫声,工作意见交流声,让人感觉热火朝天。同事间的小摩擦,也大多通过面对面交流,或者打扑克、下象棋得以解决和释怀;现在上班,几乎鸦雀无声,大家各忙各的事,各上各的网,各玩各的微信,很少有人为工作交流、辩论。有了小矛盾,也是在微信群里发一些冠冕堂皇却言之无物的帖子。网络,已经让人们程式化了。

  不可否认,时尚的手机微信确实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率,但也剥夺了我们最简单、最原始、最天然的沟通快乐感和温暖感,它让我们与身边最值得珍惜的亲人和朋友越来越疏远。想想看,自己有多久没有跟朋友面对面地侃大山、吹牛皮、喝茶打牌吃火锅?微信如影随形、手机寸步不离的我们,已不由自主地被手机“绑架”,网络正在一点点吞噬我们生活交流的原生态。

  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手机无错,微信也无错,错在玩家,所谓微信深似海,一玩误终身。我怀念我多见面常聚集的真正朋友们,我想回到原来的那个朋友圈!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