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中医院内四科主任张春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中医药方面,古人并不是一味尊古崇古,而是十分具有创新精神,其中‘三拗汤’就很有代表性。”
“‘三拗汤’这个方剂出自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从医圣张仲景的经方中衍化而来,主要成分是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等,主要治疗感冒风邪、鼻塞声中、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等。民国时期,上海名医陆士鄂在评注《伤寒时方歌诀》时说,‘三拗汤’是故意与张仲景圣法相拗,如张仲景用麻黄必去节,因为麻黄能发汗,麻黄节能止汗,去节是为了让病人充分发汗,可是‘三拗汤’偏用带节麻黄,目的是既要让病人发汗,又不能发得太多。张仲景用杏仁必去皮尖,因为杏仁能降气,带皮则能滞气,有尖则有生发的作用,而‘三拗汤’用杏仁偏留皮尖,只是略为杵一下把药性减轻。张仲景用甘草必用炙这种加工方法,一是调和其他药,二是顾护脾胃,健运中州,但‘三拗汤’偏用生甘草,通过泻来达到补的目的。”张春雷详细地解释了“三拗汤”的原理。
张春雷接着说:“这三味药配合在一起,能治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的咳嗽、喉痒、多痰等症状。本方对感冒风寒、外束肌腠,邪在肺卫,而有咳嗽气喘者最为合适。不过,在应用时要辨证施治,灵活地予以增损,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根据痰的多少和黏稠与稀薄,咳出的爽与不爽,以及舌的枯润、质之绛否、苔之黄白、口渴与否等,都需要因病施治。另外,本方加桂枝即为麻黄汤,可治疗感触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等症;加石膏即为麻杏石甘汤,用于治疗外感风邪、身热不解、咳喘气逆等症;加薏苡仁即为麻杏薏甘汤,用于治疗汗出当风,或久伤受冷所致之风湿在表诸证;加荆芥、桔梗为‘五拗汤’,共用同前,力量更胜;减去杏仁,名为走马通圣散,为现代著名老中医蒲辅周先生家传,用于治疗冬日伤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总之,本方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应用极其广泛,加减增损得当,可收桴鼓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