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国人在日本抢购马桶盖的消息深深刺痛了人们的心——难道早已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依然制造不出价廉物美的马桶盖吗?马桶盖的背后,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艰难转身。而我们也看到,以华为为代表的多家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取得了很大成效,对于这些创新型企业来说,最核心的资产不是厂房、设备,而是人才,是专利技术、知识产权。没有法治的保障,优秀创新企业就会丧失最核心的竞争力。创新驱动发展,对于法治建设有迫切需求,更倒逼政府在法治建设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投资环境是指伴随投资过程的各种环境和条件的综合。世界银行将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预期列为以下互相关联的因素:政治环境、自然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环境、金融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税费负担、政府非正式收费情况、劳工技能等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最关键的是对物权的保护,并以法治手段维护市场程序,以达到交易活动的公平公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投资者就缺少安全感,害怕自己的资产被侵犯,害怕交易不公而造成损害。我国在经过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当前必须致力于转换增长方式,追求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增长。我们必须在中国打造一个充满创新机会的市场,而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换言之,法治才能带来投资、消费、创新等方面的促进,通过法治来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可以全面释放市场活力、社会资本活力和创业创新活力。各地在投资环境的竞争中,在硬件相当的情况下,拼的就是法治环境。
调查表明,我国各地区、各城市之间的投资环境存在较大差别。许多基本法律法规都是全国统一的,而地方政府的执行情况却大不一样。如,一些地方由于官僚习气导致对外商投资的批准很缓慢,结果市场发生了变化,投资者于是失去了投资兴趣。在过去,各地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给予外资优惠条件,对外资实行超国民待遇,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不仅造成税收损失,而且不利于投资结构的优化。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和实施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各地必须树立法治是最好的投资环境的理念,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来优化投资环境:
首先,依法招商,提高监管水平。在招商引资事务中,政府应该扮演“筑巢引凤”的角色,制定政策,搭建平台,确保对法律的实施不走板、不走样,要把引进来的企业是否讲诚信、依法经营摆在首位。如,前不久我国执法机关对在华外资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实施处罚,事实证明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公平竞争的投资软环境能够使消费者权益得到应有的保护,让更多外资、外国产品愿意和敢于进入我国。
其次,要依法服务,决不能为了所谓的政绩而违法给予一些企业超国民待遇,甚至充当违法企业的保护伞。深化改革最根本的是要创造出市场需要的体制、机制,让法治更完善,因此,我们要继续压缩负面清单,大幅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政府在此基础上应致力于弥补市场失灵和提供公共服务,而不是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
第三,要平等保护,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竞争离不开公平,完善的市场呼唤内外资企业商主体法律的无缝对接,以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于一些部门和官员中存在的“冷硬横推”“吃拿卡要”“庸懒散奢”等影响公信力和投资环境的不正之风,要坚决予以查处,促使各级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法治理念,大力改进作风,创优发展环境。
我国对外资开放正处在新的历史节点,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我们要继续扩大开放和积极利用外资,以此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那种所谓的“中国已经不需要外资”的看法是片面的。我们深信,随着法治建设的促进,我国的投资环境也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经济社会发展也会步入新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