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8日新媒体电(王超)“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铁腕治理环境污染,倍加珍惜生态,实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我感到十分亲切。”一见到记者,孙立坤代表就兴奋地说,“河南省焦作市作为一个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因煤而困、因煤而转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对总理报告的理解更有着切肤之感。”
孙立坤代表介绍,去年年初焦作提出加快美丽焦作建设,把煤城焦作打造成一座泛舟河上、人水相依的宜居之城,一颗碧波荡漾、河清水秀的中原明珠。经过一年来的努力,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焦作正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渐次展开。
一个煤城要实现绿色转型,要件是什么?孙立坤代表审视着政府工作报告,如数家珍——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煤城要实现绿色转型,首先得有实力基础。焦作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的总要求和“一个战略、四项重点、十大建设”的总思路,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在工业发展上,实行市五大班子领导分包工业十大产业责任机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186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728家;在服务业发展上,围绕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加快十大文化旅游园区和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浪潮、阿里巴巴、百度、新浪等28家知名电商企业入驻;在农业发展上,加快焦作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八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全市土地流转面积119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3826家,主要粮食生产机耕率达96%以上,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在科技创新上,实施创新券、科技贷款贴息等制度,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2家,院士工作站19家,连续6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在集聚发展上,按照“五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要求,着力打造千亿元产业集群和千亿元产业集聚区,3个集聚区进入全省“十强”“十快”集聚区。
有了实力作支撑,是不是一切都顺理成章了呢?孙立坤代表认为,让天变得更蓝、水变得更清、地变得更绿,不光是理念确立问题,还得有具体的抓手和路径。焦作利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的区位优势,做了三篇文章:一是加快水系建设。按照“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联通”思路,规划建设贯穿城区东西总长48公里的水体景观、南北总长50公里城市的带状公园、中心城区1.8万亩水面的城市水系,焦作也因此被确定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并积极申请建设国家海绵城市试点。二是加快绿化美化。强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推进南太行生态景观带建设和北山治理,全市林地160万亩,森林覆盖率28.5%,城区绿化覆盖率40.2%。眼下,焦作还决定将去年节约的“三公”经费拿出来建设一个“清风植物园”。三是加快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水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严格项目审批准入,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入驻,全市共否决120多个项目,关闭企业100多家,淘汰落后生产设备(生产线)40多项,搬迁企业20多家。
孙立坤代表说,生态环境改善了,还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按照专题、专案、专业推进工作的要求,加快推进关系焦作长远发展的铁路、公路等十大建设。目前,郑焦城际铁路正在联调联试,郑太高铁客运专线焦作段和云台山支线扎实推进;桃花峪黄河大桥建成开通后,又谋划总投资39亿元的焦作至荥阳黄河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已正式与省桥梁公司签约;投资13亿元的太极体育中心建成使用……
事实上,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做好绿色转型大文章,尤其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难度必然更大。那么,怎样打开这把“锁”?孙立坤代表给出了“金钥匙”:治理为官不为,倡导勇于担当。焦作市委常委坚持“十个带头”和“五个一”联系帮扶制度,每季度轮流到各县市区听取美丽焦作建设等重点工作情况,并进行打分排序。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健全党委主要负责人“五个不直接分管”“末位表态”和工程项目“双推双优”等制度,出台“五个一律免职”“六条红线”等规定,治理为官不为、庸懒散乱、“中梗阻”等行为,倡导敢于担当六项要求,实行无任职推荐和“五重两参考”“三不三优先”选人用人原则,坚决兑现“项目不落地,帽子就落地”要求,去年全市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问题125件、党政纪处分112人、免职处理3人,“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30.9%。认真抓好中央和省委巡视整改落实,中央巡视组交办的信访案件全部办结,省委巡视组交办的信访案件办结率达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