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卷还剩最后10个,现货榴梿蛋糕、水果芝士,支持送货……”随着微信这一社交工具逐渐渗入到市民生活中,微信“朋友圈”里打着“熟人牌”卖自制食品的生意人越来越多。因为无须考虑实体店铺门面高额的租金费用,这些食品的售价往往比市面上的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
这些手工自制美食销售红火的背后,却存在着无证经营、食品安全监管空白等隐患。
尽管各烘焙达人都拍着胸脯,保证自家的产品质量可靠,但在有些人追捧自制蛋糕的同时,也有的消费者难免有些顾虑,这些食品制作原料从何而来?制作环境卫生如何?消费者的权益能有保障吗?
据了解,目前私家烘焙的生产、经营场所通常在住宅小区内,无对外展示的招牌或广告,部分卖家只提供约定地点提货,即便是购买者都不清楚经营场所位于何处,监管部门凭借目前的监管手段极难发现,私家作坊处于监管之外。
如此看来,如果在食用这些食品后发生意外,会由于微信不是合法的网络交易平台,销售不受法律保护,消费者可能面临维权困难。
消费者对此有何看法?日前,笔者随机询问了十几位市民,其中五位表示感觉在网络上购买无包装的食品不太放心,有实体店相对正规一些。剩下的人则表示进行过类似消费,并对这种营销方式表示支持。
据业内人士介绍,消费者通过微信消费,如果对方有真实的公司名称、具体地址,维权则相对比较顺利;如果只是个人或单纯朋友间的买卖,那就属于私人交易,无法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
消费提醒:消费者如果要通过微信购买商品,第一,要避免去陌生的微信朋友处购买,以免查不到卖家的真实信息,导致投诉无门。第二,要注意保存交易过程中的所有凭证,比如:购货凭证等。 莞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