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年前,周武王举兵伐纣,途经焦作时,他对姜太公说:“天下安定,国家无事,战攻之具,可无修乎?守御之备,可无设乎?”姜太公曰:“战攻守御之具,尽在于人事。耒耜者,其行马蒺藜也。马牛车舆者,其营垒蔽橹也。”
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史,弥漫着绵延不断的烽火硝烟,不断揭示着一个千古命题:处理好“犁”与“剑”的关系,关乎国家强盛与安危。历史时针指向今天,伴随风起云涌的实战化练兵硝烟,军民深度融合这一强国强军的战略课题为军地带来沉甸甸的时代考量。
在长期缺少“敌情刺激”的和平环境里、军民融合实践中,考虑冷暖温饱多、聚焦战场操场少;往军营生活化融合得多、向部队实战化融合得少;拥军慰问多、配属演练少;平时应急训练多、支前应战训练少等问题,这些“和平积弊”不同程度存在,与实战化练兵大趋势不合拍、不合力,战斗力“助推器”作用发挥不明显。
习主席关于部队要能打仗、打胜仗的重要指示,如同催征战鼓,点燃了三军将士的练兵热情。伴着部队官兵昼夜厉兵秣马准备上战场的铿锵步履,也给我们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带来一个时代命题——“假如明天上战场,你准备好了吗?”
融合布局只有对接未来战局,每个融合岗位聚焦战位,才能铸就打赢铁拳。当前,地方经济发展积累的雄厚伟力为部队实战化训练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强大支撑。如何在生产力与战斗力之间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良性互动、融合发展,规模化、长效化解决实战化练兵中的现实问题,使战斗力建设从生产力建设中汇聚磅礴力量?这既是实现军民深度融合的有益探索,也是相得益彰的利国、利军、利民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