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春季植树造林中,博爱县磨头镇组织3个民族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村庄绿化为主线,采取承包制、拍卖制、租赁制等模式,重点抓好道路沿途、林网、主要街道的绿化工作,力促村庄绿化全覆盖。截至目前,3个民族村已植树8000余株,为美丽家园建设增添了亮丽色彩。这是该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谐发展的又一个实例。
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不断探索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通过抓机制建设、抓创建活动、抓服务扶持等举措,形成了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有力保障了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多次被省、市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先进单位。
抓机制建设,形成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
该县及时调整充实县、乡镇、村三级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力量,健全三级民族工作组织网络,使全县的民族工作形成了层层有人抓、一级向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同时,该县建立健全了民族宗教工作组织协调、培训教育、表彰惩戒、不安定因素排查调处和突发事件应对五大长效机制,切实抓好落实。多年来,该县县、乡镇、村逐级签订民族宗教工作目标责任书,列入各级党政年度目标考核;以各级党校为依托,举办民族工作培训班,对县、乡镇、村各级干部进行培训,提高其民族政策法规水平和处理新形势下民族问题的能力;建立健全了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机制,每月20日前,自村、乡镇开始,自下而上对影响民族团结的不稳定因素进行一次全面排查调处,把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隐患消除在当地,消除在萌芽状态;建立完善了民族宗教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统战、民族、公安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把各方面力量凝聚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来。
在此基础上,该县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的治本之策,坚持民生为本、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在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采取措施重点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
抓创建活动,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的社会基础
近年来,该县以“民族团结进步乡村”创建活动为品牌,强化对创建活动的领导,县、乡镇、村均建立了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每年安排创建工作专项经费,从组织上、经费上保障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切实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建设。该县在4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建立了民促会总会,各民族村街及周边汉族村街均建立了民促会组织,并做到制度健全、活动正常。民促会充分发挥了宣传政策、建言献策、化解矛盾、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友好联谊活动。该县组织全县10个民族村街与周边62个汉族村街签订了民族团结进步友好村协议书;通过相互走访、座谈交流、逢年过节互送文艺节目、举办篮球友谊赛等形式,开展友好联谊活动;将民族村庄农历传统庙会日设定为睦邻村庄民族团结进步友谊日;每逢友谊日,邀请周边汉族村庄的两委会干部召开联谊座谈会,交流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工作经验。
抓服务扶持,为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提供物质保障
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去年以来,该县紧紧围绕“实力博爱”的战略目标,突出抓好开放招商、项目建设、新业态培育等工作,发展质量和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物质保障。
帮助民族村街理清发展思路。该县积极引导每个民族村街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科学制订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规划。同时,该县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以发展特色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的整村推进开发工程,重点抓好产业扶持,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资金扶持,项目推动。该县积极帮助民族村街向上级民族部门申报项目、争取资金。近年来,该县共为清化镇街道西关村、许良镇大新庄村等多个民族村街争取省、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40余万元,使民族村庄的教育、道路、水利、饮水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重点扶持,打造民族名牌企业。该县着力协调解决民族企业新上扩建项目用地、用电、资金等各个环节的困难和问题;帮助民族企业协调贷款1.5亿元,积极做好“十二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企业扶持工作,帮助河南伊赛牛肉股份有限公司落实贷款财政贴息480余万元;重点做好伊赛公司熟牛肉生产线,赛尔公司、强力公司搬迁扩建等数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建设。该县通过打造民族名牌企业,实现了规模效益,大力推动民族经济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王晓波 丁福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