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博爱县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大力推进校园“三防”建设
积极开展“红袖标”行动
图片新闻
“孝子节”里传孝道
靳丽萍挖掘野王纻器文化瑰宝
图片新闻
喷灌作业:加快春耕生产步伐
博爱:水润城乡好景象
图片新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3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历史渊源 传承华夏漆艺
靳丽萍挖掘野王纻器文化瑰宝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讯(记者王龙卿)“没有想到我们焦作还有野王纻器这样好的传统工艺,真是中华瑰宝,应该进行更好的宣传和推广。”3月24日下午,在位于沁阳市的焦作市檀溪堂文化产业园漆器生产制作基地,来自中国传统工艺大师评委会的专家,在考察中纷纷如此评价。

  “野王纻器的记载,见于西汉桓宽的《盐铁论》。《盐铁论·卷六·散不足·第二十九》中说:‘今富者银口黄耳,金壘玉钟。中者野王纻器,金错蜀杯,夫一文杯得铜杯十,贾贱而用不殊。’说的是野王这个地方,以葛布、丝织品作胎的髹漆之器,饰以花纹,可以抵十只铜杯的价钱。”在野王纻器展示厅,中国漆器专业委员会会员、焦作市檀溪堂文化产业园公司董事长靳丽萍介绍。

  据了解,《盐铁论》中所说的野王,就是今天的沁阳市。早在春秋时期,今天的沁阳市就被称作野王。从《盐铁论》看,西汉初期,焦作已是全国著名的髹漆纻器产地。野王纻器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以地域名称命名的历史著名漆器,也是汉代帝王将相享用的高档奢侈品。

  随后,专家相继考察了漆器研制工作室、雕刻车间、制胎车间、打磨推光车间、材料库,每到一处都有新的发现。在原料库内,几个大缸中的漆成为专家讨论的话题。古之野王,就生长有漆树,同时也是古纟希(古代的葛布)的地道产地。这为野王纻器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原始材料。目前,在我市北部太行山区,有数百棵漆树,有的已经有数百年的树龄,专家发现漆的含量很高,质量很好,但一直没有人开发利用。“为了开发野王纻器,3年来,我们在每年的7~9月份在我市太行山区采割漆,2013年采割了10缸漆,去年是20缸,今年计划采割30缸。此外,我们还计划在沁北的荒坡地种植漆树1万亩,实现漆艺所需大漆的自给自足。”听到靳丽萍的介绍,中国传统工艺大师评委会焦作地区荐评工作委员会委员、民进画院院长章立,河南理工大学一级教授李化敏、市工商联副主席张立新等纷纷赞叹。“原来印象中,云南和福建等地盛产漆,没想到焦作自古就是盛产漆的地方。”章立感叹道。

  在雕刻车间,两个工人正在用特制的刀具刻一个漆盘的花纹。当得知手工制作这个漆盘需要3个月的时间,大家都大为赞叹。“我们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努力形成批量制作漆器的产业化生产能力。目前,公司已经成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百强企业’‘河南省第一批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檀溪堂文化产业园研发展示区也即将建成,届时,将全面展示野王纻器的历史风采。”靳丽萍说。

  “靳丽萍带领檀溪堂,以汉《盐铁论》《太平御史》《四库全书》等古籍文献记载为依据,以太行山现存的漆树和历史上的葛布为自然资源,探索野王纻器生产的历史渊源,以传承华夏漆艺为己任,秉承传统漆器艺术,创办大漆文化产业,投入大量资金,研制传统手工漆器,重振漆艺辉煌,创新发展漆雕工艺,拯救了濒临失传的漆雕艺术,我们已经确定,把靳丽萍列为中国传统工艺大师焦作地区候选人。”中国传统工艺大师评委会委员刘宝林代表考评组对记者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