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八仙桌与太师椅,想必很多人并不陌生,在商品房还没那么普及的年代,每家每户家中常会有一张八仙桌、两把太师椅。不过,在当下的都市,八仙桌与太师椅可不再是作为寻常的家用之物出现的,更多的时候是作为文物出现,或者是出现在明清仿制家具市场里。昨日,在七贤民俗村小吃街的店铺里,记者看到很多店铺内都摆设了最传统的八仙桌与太师椅,虽然陈旧,但它们所特有的威严与气势,还是能在它磨损不平的身躯中看到正直稳定中的民族特色。
八仙桌太师椅 旧时回忆不会缺
说起这七贤民俗村小吃街店铺里的八仙桌与太师椅,那可都是七贤民俗村的运营团队和各店铺的老板专程从各地的旧货市场和古玩城里淘来的,为的就是让店内的风格与七贤民俗村一致,体现出特有的古镇老街的“老家印象”。
在一家老酸奶店铺里,记者看到屋内摆放着两张八仙桌和四把不一样的太师椅。八仙桌呈深褐色,形态方正,长和宽均为一米多,结体牢固,亲切、平和又不失大气。而太师椅则是利用了椅圈抱腰的舒适感而专门设计的,背板微向后仰,座面宽大,腿足较高,造型十分大方、舒适。
纵观店内八仙桌和太师椅的摆设可以发现,正面靠墙一个大条案,条案前面是一张八仙桌,左右各有一把太师椅。
聊传说看历史 名字由来有说道
如今,作为老旧的标志和象征,八仙桌与太师椅这种颇为地道的古典家具早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角,但其名字的由来却都有各自的历史和传说。
先说这八仙桌,相传八仙结伴云游天下,听人说杭州有个画圣吴道子,就一齐来拜访。吃饭时由于没有一张大桌,吴道子灵机一动,大笔一挥,画出一张四角方方的桌子,正好够坐八个人,他们便高高兴兴地吃喝起来。吕洞宾问吴道子:“吴先生这张桌子倒很实惠,叫什么名字”吴道子想了想说:“我为你们而作,就干脆叫八仙桌吧。”
而太师椅一词出现于北宋,有关太师椅名称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张端义的《贵耳集》卷下:“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在国忌所偃仰,片时坠巾。京尹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遣匠者顷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用之,遂号太师样。”
这里面所提的“秦师垣”,就是当时任太师的大奸臣秦桧。文中记载说,秦桧坐在那里一仰头,无意中头巾坠落。吴渊看在眼里,便命人制作了一种荷叶托首,由工匠安在秦桧等人的椅圈上。太师椅就这样创造出来,太师椅的名称也流传下来了。到了明朝,太师椅的形状有所变化,椅形已不是指带荷叶托首的交椅了,而是把椅背、扶手呈圈的都称为太师椅。
论尊卑讲礼仪 怀旧承载今犹在
其实,在长久的使用之中,八仙桌与太师椅本身就是在强调一种长幼尊卑的伦理秩序。以八仙桌来说,遇到红白喜事,就餐的桌子如果不是圆桌,而是八仙桌,就餐者自然会按照自己认同的社会地位坐到适合自己坐的方位。上位只能是位高辈长的被尊敬的人坐。左右两侧就是身份地位稍低的人以及陪客的座位,而与上位正对的下位则绝对是辈分最低、无足轻重的“小卒”的座位了。忝陪末座、忝列末席实际上都与八仙桌的长久使用有关。就是不是大型正式的仪式场合,儿时老少三代一家人吃饭时,爷爷奶奶始终也都是居上座的。除非是爷爷奶奶特别恩宠孩子,小孩子通常只能靠边站。
如今,这些置于七贤民俗村内的八仙桌与太师椅,天天都被使用者们用布擦拭。“时间的流逝仿佛并没有在这套曾经的家具上留下痕迹,擦拭之后的八仙桌依然透露着属于它的那分古朴和低调。”七贤民俗村村长高涛说。而七贤民俗村选择八仙桌和太师椅,也正是看中了其无论身处何地依旧那么平凡质朴,它只是安安静静地在那里,作为一件令人怀旧的承载品,继续在历史长河的记忆下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