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杜占红情牵黄土地成功转型
焦作林场助力美丽焦作建设
自主研发 节能降耗
绵绵不绝是乡情
农田深耕好处多
检查农资保春耕
春季绿化促创森
决定任命谢玉安 为市政府代理市长
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 被评为全省政风行风专项评议先进单位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3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绵绵不绝是乡情

作者:本报记者 陈作华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一条黄河,把兰州与焦作连在一起;一缕乡思,把游子与故乡连在一起……3月中旬,本报记者在兰州采访期间,深深感受到远走陇上的怀川人对家乡的殷殷眷念与浓浓乡情。

  本次赴兰州采访有两个任务:一是进一步探寻有着“中华第一面”之称的兰州拉面与我市博爱老汤牛肉面之间的渊源关系,二是采访“天南地北焦作人”。今年65岁的陈九如先生,就是同时满足这两项工作目标的采访对象。

  《人民日报》曾在2006年刊文对兰州拉面与焦作的历史渊源关系给予报道:“兰州牛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系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人陈维精处学成带入兰州,经后人陈和声、马宝仔等人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而陈九如先生,正是陈维精的第六代孙、陈和声的玄孙。

  除了向记者一行详细介绍兰州拉面的“身世”外,陈先生还把带领记者品尝正宗的兰州拉面当成了一件大事。说实在的,对我而言,期盼到兰州吃一碗正宗的牛肉面,一直是一件魂牵梦绕的事。可没想到的是,到兰州的第二天中午,竟一下子吃了4家餐馆的牛肉面。

  头一家牛肉面馆,陈先生给每人要了一碗面;到第二家和第三家面馆,他怕大家吃撑了,按每人半碗买了面,然后亲自把每碗拉面分成两份;到了最后一家,他把一碗拉面分成4份给大家品尝。“这几家牛肉面馆在当地都是极具代表性的,让你们多品尝几家牛肉面,既是为了让你们对各家牛肉面的特色有个比较,也是让你们充分感受兰州牛肉面的餐饮文化,便于你们回去写稿子。”陈先生说。

  “老家来人了,我得去宾馆看你们。”电话那头,说话的是年已83岁的田修齐老人。老人籍贯我市孟州,1942年河南大灾荒时逃难到兰州,后定居于此,是甘肃省商务厅的离休干部。

  “亲不亲,家乡人!”虽然是初次见面,老人就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一样与记者攀谈起来。交谈中,老人说自己虽然人在兰州,但时时怀念着家乡,至今还记得孟州特有的浑浆凉粉、浆面条、炒面等家乡饭菜,说自己喜欢听到家乡人的口音。当他看到记者带来的《焦作日报》后,拿在手上翻来翻去,说自己很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希望帮他订一份报纸:“你别担心我年老眼花,我就是拿着放大镜也要看。”记者以为老人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临别的那一天,老人再次嘱咐记者,别忘了给他订一份家乡的报纸。

  在兰州的又一位孟州籍老乡侯洛生先生,在部队时被授予少将军衔,现为青海省书协会员、中国将军书画院理事。他得知家乡的媒体想采访自己,便主动来到宾馆与记者会面。“感谢家乡的媒体还惦记着我们这些在外的游子。”年届七旬的侯先生说,“其实,我们也怀念家乡。我每一次回老家,都会给乡亲们写上近百幅的字,谁要我就给谁写,我乐意贴纸、贴墨、贴功夫,我想用自己的书法艺术报答父老乡亲和那片养育我的土地。”

  侯先生告诉记者,在兰州的焦作老乡都有一种浓浓的思乡情节。一位曾任甘肃省副省长的孟州籍老乡,老家已经没有亲人了,但他只要经过河南,都要拐到焦作,让车子在老家转上一圈,悄悄地看一看自己儿时的家园。

  “乡情,就像滔滔不绝的黄河水。站在兰州的河岸边,掬起一捧再放下,它会流到我童年的家园……”侯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