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春雨过后,武陟县嘉应观乡东营村的空气格外清新。在村南头,通往滩区麦田的田间小路上,东侧是没有深耕播种的麦苗,西侧是深耕后播种的麦苗。
“你看,土地深耕后播种的麦苗根壮、叶绿,与对面的麦苗形成了鲜明对比。”今年62岁的东营村村民荆根才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拨弄着绿油油的麦苗,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近年来,相当一部分农民为了省力气、少投入而旋耕农田,使耕层下面形成了比较坚硬的犁底层,严重影响农作物根系发育,大大缩小了根系吸收养分的范围,土壤保水保肥性能下降,抗旱防涝能力降低,导致农作物过度依赖化肥,产量也得不到有效提高。
当得知国家实施财政补贴、开展农田深耕项目后,嘉应观乡积极争取项目,将东营村作为试点,去年秋收过后,免费将该村1万亩农田进行了深耕。
“老话说,土地不深耕,小麦根细无处钻。传统旋耕整地,耕深只有10厘米左右,而实施机械化深松耕作,耕深可达20~30厘米,可有效增强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下扎,是抗旱保墒的重要措施。”随行的东营村村委会主任荆国伟说,“除了个别不平整的小地块外,村里的其余农田全部进行了深耕。”
“想丰收,地块深耕很重要。同等条件下,与旋耕地块相比,深耕地块每亩至少能多收七八十公斤麦子、100多公斤玉米,细细算下来,深耕过的土地预计每年可增收300元左右。”地头的村民纷纷扳起手指头,算起了土地深耕后粮食增产带来的收益。
“这真是利民惠民的大好事。”荆根才说,“深耕好处多,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粮食收成;深耕后,泥土被翻过来,接受了阳光的照射,病虫害也会减少;秸秆被翻到深土里,变成了肥料,杜绝了焚烧秸秆现象,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