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这种现象看似四平八稳、不显山不露水,给人很安稳的感觉,实则危害甚大。可以说,不作为也是一种腐败。不作为者往往占据一个重要的岗位,却不办事或少办事,不仅损害群众的利益,而且迟滞社会的进步。不作为是一种消极现象。不作为者只顾保自己的乌纱帽,而在工作上不想为、不会为、不敢为,精神状态萎靡不振、无所事事、不敢担当,小则贻误工作,大则贻误发展。不作为是一种渎职行为。不作为者讲求“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不仅会破坏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而且严重损害和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者还会成为阻碍社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不作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不作为者对待工作会只要不出事,两眼一闭任他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缺乏担当,按部就班,墨守成规,故步自封。作为公职人员,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工作、不创新、不发展,所在的“一亩三分地”就会撂荒,严重浪费公共资源。
治理不作为,就要继续巩固治庸、治懒、治散、治低、治乱成果,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对庸懒散低乱者亮剑。治理不作为,要像对待贪污受贿一样,予以严厉惩处,对消极怠工、精神萎靡、偷懒耍滑、不理政事的干部,必须严肃查处,必要时该挪位的挪位,该摘乌纱帽的摘乌纱帽,为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让位。治理不作为,要建立一套公务员淘汰制度,从制度上预防不干事,从制度上调动积极性。治理不作为,要充分发挥纪检部门、社会各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采取明察暗访、随机抽查、定期检查、跟踪督办等形式,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予以惩治。治理不作为,要增强干部的公仆服务意识和行政伦理教育,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使广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自觉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法行政,秉公办事。治理不作为,要通过教育引导,使广大干部谨记: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端正态度,摆正心态,以“无功就是过,庸碌就是错”时时自警,努力干好事、干成事,成为一名有能力、有作为、敢担当、敢创新的好干部,用党和人民满意的业绩书写自己人生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