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山 阳 城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春的使者
清明节感怀
难忘母爱
净影湖畔
小心风筝线成“凶器”
综艺节目遭遇“无米之炊”
“慈善妈妈”疑云再发公益警醒
防火进入 微时代
讣 告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4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慈善妈妈”疑云再发公益警醒

作者:□李 倩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云南文山“慈善妈妈”王玉琼最近遭到质疑,而当地政府简单的通报并未打消围绕“慈善妈妈”借用慈善之名牟取私利的团团疑云。在公益慈善屡曝丑闻、慈善事业透明度不断受到批评的背景下,“慈善妈妈”疑云无疑再次对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发出警醒。

  公益慈善本意是扶贫济困,既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实际作用,也是社会诚信的象征。基于社会信任基础上的公益慈善,可以有效集合社会资源、力量,“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弥补政府力量的不足。因此,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慈善机构,立足之本都是诚信二字,容不得半点儿虚假。

  汶川大地震后,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迅速发展,在救灾救援、灾后重建和扶贫济困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从“郭美美事件”到一些慈善基金遭质疑事件,慈善事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信任的地基不稳,公众对公益慈善事业的信任度就会降低。

  筹款信息不公开、财务状况混乱、业务分布繁杂、监督力量羸弱……近年来存在于一些公益慈善组织身上的问题,不时引发公众舆论的质疑。应当承认,确有极少数人和机构打着“公益慈善”的旗号,或变相进行“慈善寻租”,或将慈善资源投入市场牟取私利,严重地玷污了“慈善”的美誉。

  事实上,公众对慈善事业本身并非缺乏热情,而是缺乏信任。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慈善事业监督管理,使公众对“慈善”的信任逐步提高。尽管我国已有《公益事业捐赠法》《红十字会法》《基金会管理办法》《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等多部法规,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规定模糊、界定不明,导致刚性约束不足甚至成为“空架子”。

  有良法才能保善治。解决慈善事业信任尴尬,必须从制度建设着手,规范慈善事业的发展,重建公众的信任。应建立健全慈善事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慈善事业在法治阳光下规范运作。对于现有公益慈善组织,应加强清理整治,对借慈善之名捞钱者依法惩处。还应该在建立第三方平台的基础上,打造政府、社会、媒体、公众共同监督的机制,让公益慈善事业真正走入春天。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