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婧 实习生刘佳晖)3月下旬以来,我市部分地区手足口病发病患儿增多。根据手足口病疫情发病规律,4月份我市将迎来今年的发病高峰,防治形势严峻。昨日,记者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针对目前我市出现的手足口病疫情,我市全面部署防控工作。市疾控中心提醒学校和家长,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儿童监护工作,尽早识别病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手足口病是一种婴幼儿常见传染病,我市每年4月至7月是手足口病高发期,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
“从我市的疫情监测情况看,3月下旬以来,我市部分地区手足口病疫情出现明显回升,并有重症病例报告,发生聚集和暴发疫情的风险加大,预计4月份我市手足口病疫情将进入高发期,防控工作进入关键时期。”市疾控中心流行病科科长任东说,去年,我市的手足口病疫情达到近4年来的高位,根据手足口病流行规律,预计今年疫情仍有较大可能保持高位运行。
就手足口病的防治,我市已制订相关防治预案,从疫情监测、医疗救治、重点场所防控、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各县市区建立健全部门间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针对本地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周密部署,明确责任,确保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为有效应对即将到来的疫情高峰,市疾控中心积极部署,要求各地加强疫情监测、分析和报告,做到信息通畅,完成本地手足口病常规监测工作,提高流行病学调查质量,保证病例采样检测数量;严密监控和评估疫情信息,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聚集性病例,规范处置暴发疫情;切实指导医疗机构加强手足口病预检分诊、疫情报告、感染性疾病门诊建设和院内感染的控制。同时,疾控机构与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协作,做好托幼机构的手足口病防控措施落实工作,预防控制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市疾控中心提醒托幼机构和幼儿家长,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流行季节在人群密集场所停留时间过长、接触患病儿童、个人卫生较差等,都会导致幼儿被感染而得病。因此,托幼机构和幼儿家长要注重手足口病的鉴别,做好预防工作。
托幼机构、小学是发生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的重要场所。市疾控部门提醒,幼儿园和学校一定要严格落实晨检制度;落实教室、宿舍、活动室、食堂、厕所的卫生、通风和消毒制度;玩具和教具要定期洗涤或擦拭,必要时予以消毒;饮具不交互使用,定期消毒;幼儿毛巾流行季节或本(园)校发生病例后,每天煮沸消毒一次。
任东提醒家长,预防手足口病,家长很关键,人们不管是坐公共汽车,还是数钱买东西,都会频繁接触到散布于环境中的病毒,回家抱孩子、亲孩子,就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孩子。所以,家长在回家后,应先把外出时穿的外套换下来,彻底清洗双手和脸颊,后再接触幼儿。要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在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最好煮沸消毒;不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等。
此外,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非常重要。应指导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根据医生诊断和病情,可采取居家隔离治疗、门诊观察、住院治疗等。孩子出现可疑症状后,不要带病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