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焦作 绿色升级环境开路
为土地颁发“身份证” 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焦作:环境“亮”了一座城
绷紧消防安全这根弦
王世林:唤醒迷失的心灵
示范区:智慧经济驱动产业聚变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4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民日报》昨日头版报道
焦作 绿色升级环境开路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治山 治水 治吏

  本报焦作4月6日电(记者龚金星、王汉超)如今,大学教师李卫国每遇空闲,都会驱车百余公里回到老家焦作,坐在城北山坡上,林涛徐徐,白云无尽。日轮悄然,城市的变化令他感慨今昔。

  曾经的河南焦作少有蓝天。煤城空气是灰的,树叶是黑的,雨天到处淌黑水。“冬天不缺燃料,教室炉膛该续煤了,跟着大车扫两簸箕”,是笑话也是无奈。

  多年前,焦作人横空竖起一座雕塑,插在城北山巅,名曰“缝山针”。当时,焦作还在“中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之列,北山炸石开矿,尘土飞扬,人们真想用根巨针把支离破碎的山缝上。近两年来,山终于“缝”上了,248处非法采矿点、710处非法加工点关停,取而代之是18公里长、4000余亩遍植绿树的山地矿山公园。

  焦作因煤而兴,以旅游闻名,最大遗憾是城里没水。因为盼水,引南水北调干渠浩荡穿城。如何在高坡之上留住径流,让黄河之水浸润山城,焦作引、调、蓄,“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连通”,黄河、沁河水相继引入,未来将陆续形成150公里景观河道,1.8万亩新增水面和3500万立方米水库库容。

  市民最直观地看到,山里猴子多了,冬天候鸟成片落在市区,钓鱼的人成群结伴,北山步道和自行车车道热闹起来。焦作市委书记孙立坤介绍:“环境治理的背后是转型升级,转型升级的背后是人的转变,是干部作风的扭转。大环境凝心聚力是一切工作的前提,行政环境优化是城市环境提升最有力的开路先锋。”

  治山、治水、治吏,山青、水绿、心齐,“半城青山半城水”成了全焦作人的期盼。李卫国说出了大家的心愿:“退休了,最想就是去焦作北山住下来!”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