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春天里,“工业4.0”成为全球热议话题。
这一源于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工业制造概念,被称之为继蒸汽化、电气化、电子信息化和自动化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正是生产性服务业引领了每一次的工业革命。”自2009年开始思索并进行市场调研的郭大军告诉记者,“工业4.0”同样需要由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来实现。
作为我市一家土生土长的传统矿山机械制造企业——焦作威纳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掌舵人郭大军三年来致力于以互联网思维,重新架构一个服务性制造企业的体貌样本。
按照规划,威纳重工智慧产业园不仅包括一个选矿、水泥设备配件集散地,一个信息共享的商务平台和一家重型设备物流公司,而且针对服务对象技术升级和现场技术服务的刚性需求,以微信和互联网为载体的服务平台,为用户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缘何如此热切地把发展的目光和愿景,转向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日前,记者再度采访威纳重工董事长郭大军,听他讲述一个有关生产性服务业的“春天的故事”。
政策机遇:顶层设计短板已补齐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去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首次全面部署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文件。
去年11月,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国内20家大型企业参与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联盟,在天津第十一届中国制造业管理国际论坛上宣布成立。
正是如此,郭大军敏锐地捕捉到了生产性服务业春天到来的消息。
在郭大军看来,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工业生产及服务的各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的特点,是全球产业进程的战略制高点。
其时,全国经济形势正转入新常态。“我国的制造业目前处于2.0(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模式)补课、3.0(信息技术和机器人的内部联动)普及、4.0(网络与互联系统智能化)示范的阶段。”郭大军说,在经济新常态下,制造业不能抱有以前做什么买什么的心态,而应秉持要什么做什么的理念,由旧的大批量生产转向大批量定制生产。
而以智能化为特征的“工业4.0”,正是要求以智能工厂为核心,建立起一整套规模化、定制化的产品设计、生产及服务模式,真正实现工业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型升级。如此一来,传统粗放型的服务产品不能适应智能制造的个性化需求,企业需要的服务产品将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并将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同时,企业对服务产品的集成需求又需要跨界的服务产品,由第四方跨界整合第三方服务资源的模式被广泛应用,跨行业不同服务内容的产品,将被串珍珠项链式的重新定义成能满足智能制造的新产品。
郭大军经历了中国装备制造业30多年的高速发展。郭大军认为,面对高速发展形成的相对过剩产能,企业主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应对变化,对外跑市场、降价格、赊销产品,或是通过改变销售策略,增加服务项目;对内制定激励机制,寻找新技术和新工艺,可谓忙得不亦乐乎。特别是当前的焦作装备制造业,除输送设备制造厂变动不大之外,其余的大多不能独善其身,都面临着效益下滑的压力。
“粗略统计,我市的机加能力利用率不会超过百分之四十。”郭大军说,现有不能充分发挥的产能,恰好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源。目前所欠缺的,就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机遇。而《指导意见》的出台和创新联盟的成立,无疑是在全国层面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个顶层设计。
企业对接:两化融合深度成倒逼
“中国的两化深度融合,与德国的‘工业4.0’,是同一个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今年3月6日,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而言。
其实,我市早已结合工业转型发展需要,描绘出两化融合的宏伟蓝图。
除了谋划的信息化建设之外,我市还制订了《焦作市贯彻落实〈河南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4年~2018年)〉工作方案》,构建完善的两化融合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省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47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3个。其中,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中铝中州分公司被工业和信息化部遴选为2014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
在一次观摩风神轮胎有限公司信息化建设项目汇报会上,市工信局局长兑恩奇曾说,我市在实施十大建设信息化建设专项行动计划——两化深度融合工程时,重点在企业研发设计、装备智能化、集成制造、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方面推进了30个项目。
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企业又该怎么做?在王锋看来,中国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进程中,企业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在生产过程中,企业要在机械化的基础上主动向智能化基础上迈进,在智能化的基础上,打造智慧工厂,实现产品的智能制造;二是企业要为社会创造有含金量的产品,创造出智能、智慧产品。
为此,风神轮胎提出了“省千人计划”,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全部实现自动化,减少一线工人达千人以上。王锋说,这些工人从生产一些解放出来,并不是把他们推向社会,增加社会的负担,而是对工人进行再培训,然后分流到企业的服务、成本管控、先进装备维护等方面。
当然,与风神轮胎这些数量有限的肌肉发达、披挂金刚铁甲的“大个头”国企相比,大部分企业还属于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基础薄弱的“小个头”。那么,生产性服务产品又该如何渗透到制造的每个环节和流程,从而完成个性化定制与服务呢?
对此,郭大军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虽然其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却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而基于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型服务模式,必将形成一种倒逼力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反之,大力发展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主要投入品的生产性服务业,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也正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产业落地:创新服务平台需提升
众所周知,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提供服务从内容制定、价格商议、合同流程、运行验收等环节,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加上众多的服务企业和服务产品,如何选择比价,必然成为阻挠企业迅速获取优质服务的重重障碍。
那么,要与“工业4.0”或是两化深度融合版智能制造相匹配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又该如何落地?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经济峰会上,阿里巴巴集团执行主席马云说,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了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因为电的广泛使用产生了公司,本次技术革命诞生的物种则是平台(型企业)。
“如果说,每个生产性服务企业都是一个小平台,那么基于众多小平台成立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联盟就是一个助推生产服务业落地的大平台。”郭大军说,这个平台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它不仅代表着一种转型的趋势,其历史性任务还在于以一种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在企业中推而广之,切实帮助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郭大军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延伸,服务供应的响应速度必然快速提高,服务产品信息收集的范围更加广泛。智能制造是以客户端需求为出发点,必然会改变原有的服务提供模式,将服务内容由原来的订单后服务改成前置的碎片化服务,形成标准化服务产品和经重新集成的产品,快速、精确地满足客户的碎片化需求,以完成快速交易的目的。
同时,海量的服务产品如何来与海量的需求匹配,同样需要专业服务业电商化B2B平台予以满足,所以在今后的智能制造化时代,做轻、做活、做标准、做专业是关键,具备模块化的能满足快速选购、匹配、应用的服务产品将是一个重要方向。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服务O2O模式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将企业服务落地到最后一米,面对面,一站式提供解决方案,将制造与生产性服务业做深度融合,真正让服务业服务于制造业,完成服务产品化、制造业服务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