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笔者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有个年轻人特别崇拜杨绛先生,在高中毕业时给杨绛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和人生的困惑。杨绛在给他的回信中,除了寒暄和鼓励的话语外,信中只写了一句有分量的话,诚恳而不客气:“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杨绛先生的话,岂止这位年轻人受用。当代国人读书量太少已是不争的事实。日前,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58.0%,较2013年的57.8%上升了0.2个百分点。其中,超四成的成年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种兴趣和生活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国人之所以读书量少,其原因大致可归纳为由于学校教育过于功利化,使大部分人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看看衡水中学精确到分钟的作息表,可想而知,孩子是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的。成年后,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阅读电子图书与新媒体成了年轻人的首选。而这种碎片化阅读,加剧了社会的浮躁之气,令人们与书本渐行渐远,造成了人们知识储备不深厚、思维习惯不系统的问题,到头来,人们似乎对什么事都知道一点,但对什么事都思考不深。
当我每次看到国人出境游时的不文明行为时总在想,这些问题或许可以通过培养国人的阅读习惯来解决。一个系统阅读过《论语》《红与黑》《战争与和平》等经典书籍的人,素质肯定差不到把国人的脸面丢到国外去。
前段时间,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有关书的问题时说,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全民阅读量的增加,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我国把“全民阅读”这几个字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清清楚楚地向民众表达了国家对“全民阅读”的召唤。
当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是个人的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国家重视外,传统图书发行市场也要改革体制弊端,努力打破市场分割和垄断对图书业市场发展造成的影响,避免市场同质化和质量低的图书过多,使大家从高质量的书籍中得到更多乐趣,爱上读书,从而对扭转消极的社会思潮贡献更多的正能量。其实,除此之外,我们需要做的事还很多,但殊途同归,从每个人做起,努力让自己沉心静气读本好书比什么都更现实、更直接。
别只在“世界读书日”想起读书,是我们养成读书习惯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