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明年,还回家乡过春节
又是桃花一年春
童 年 凶 猛
图片新闻
槐 花 香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4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年,还回家乡过春节

作者:□刘继秋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自从女儿大学毕业留北京工作后,这些年我就来到她身边生活。丈夫未退休,独自留在家乡焦作。逢过年,我们娘俩为了不来回奔波,干脆让老公来北京过年。今年老公说,北京过年不热闹,你们还是回来过年吧。女儿假期长,你们多住几天,同亲戚朋友好好热闹一番。去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我和女儿回到焦作。

  一下火车,我就看到大大小小的各种年货摊位已出现在街道的人行道上。卖芝麻糖、卖对联的小贩不停地叫卖着。做火烧的店铺也忙个不停,伙计们一边制作一边招呼顾客。我和女儿离开京城时,那里的大街闹市已经开始冷落,往日熙熙攘攘的人群已变得稀疏,商场看不到人们采购年货的忙碌景象,更看不到把各种年货摆在店外的马路上垒成货堆高墙的景象。虽然这些街景让人感到杂乱,但这种景象却让我有一种熟悉和亲切的感觉。我们路过焦南某超市,那里打出一条条促销彩带,顾客出出进进,很多人兴冲冲地拎着大包小包走出店门。我和女儿走在熟悉的街道,听着亲切的乡音,心里感到踏实和舒坦,好像忘掉了冬日的寒冷。回到家里,老公已将麻糖和糖烧饼供在灶王爷的牌位前面。楼外性急的孩子放起了鞭炮。故乡的年味儿,似乎从我一落脚就强烈地感受到了。

  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我在家忙碌起来。先是蒸馒头,做枣糕、豆沙包、肉包子。那象征家里人口的特大号馍馍,我也按照家乡的习俗做了几个,还在上面加上枣或点上红点。然后是炸麻花、炸菜角、沾芝麻的焦叶、油果子,荤素丸子、红薯块、豆腐块、带鱼块等。尽管这些食物街上大都有卖,但是为了更合自家的口味,也让大家吃得开心放心,我还是决定自己动手做。忙碌中,家里已是客流不断了。童年时曾是老街坊的姐妹们陆续来到我家,她们有给我送牛肉丸子、腊肉的,有给我送家乡特有的驴肉丸子、小酥肉、香肠的。我的同学也隔三岔五地来到家里,他们送来了从外地带来的糍粑、泡菜,还有自家做的特色小菜,我也把自己蒸炸的食物回送给他们。当然,还有我的学生和晚辈们,也都随着春节的临近,来到家里看望我。年前年后,家里几乎天天都有客人,热闹快乐的气氛在家里持续地荡漾。

  农历大年三十的那天,我家把我们的楼门口也贴上了春联。我们刚贴过,楼里的邻居也不约而同拿着对联来帖了,大家为这种巧遇又互相善意地调侃一会儿。很快,各个楼门口和院门口也都被邻里贴上了喜庆的红对联。那天,我外甥女一家送来了不少鸡鸭鱼肉,还有剪纸、鞭炮、鲜花。女儿两口又把家里的窗户贴上充满民俗趣味的窗花、剪纸。因为剪纸买得多,他们连衣柜门、卧室门上也贴了。最后,他们还给客厅的照明灯周边装上了美丽闪光的彩纸花带,使它像花灯笼一样新颖绚丽。家里很快呈现出彩灯高照、鲜花绽放的景象。之后,大家围坐在客厅里,有的包饺子,有的嗑瓜子聊家常。饺子包得各具特色,有的如元宝,有的像麦穗,有的似月牙儿。家常聊得漫无边际,谈天说地,笑声不断。晚上,大伙儿吃着年夜饭,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电视机传出美妙的歌声和大家悦耳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我们心里有着说不出的轻松和愉快。

  从农历大年初一起,我不是出门走亲访友,就是等他们来家探访,或是与他们在饭店茶馆相会。每天我都感到有一股说不出的兴奋劲在心头涌动。年里大家相会时热情的话语,像春风一样吹拂着我的心。交谈中,豫北方言中特有的生动民谣、幽默的俚语以及逗人的笑话,常常让我捧腹大笑。高中同学的聚会,更让我感到酒未沾唇、茶未入口,同学多年以来形成的友情诚意,已让我感到情深意浓的醇香酣畅。在聚会时,我们像在学校一样,叫着各自的小名和外号,回忆那时的轶闻趣事。昔日的“捣蛋鬼”总是被大家添油加醋“批判”一番。过去的“受气包”也不忘在酒席上旧话重提,“申冤报仇”。经过几十年岁月的历练洗涤,大家相聚时依然童心未泯,彰显个性,像是把平时箍在身上的沉重拘束的外衣脱掉一样轻松自由。我们闲聊过去,畅望未来,从孩子、养生、游乐、职场奇闻等,一个一个地变换话题。你主说,我解释补充,他专门插科打诨,简直比看戏还热闹。在这无拘无束的畅谈中,我又沉浸到年少无忧的心态里,把一年来淤积的烦心事忘得一干二净。

  以前在家乡时,我每年春节都要去看望老师。今年春节期间,我约了几个同学又去看望高中的班主任牛老师。在牛老师家里,师母拿出糖果,还有自酿的葡萄酒来款待我们。牛老师又说又笑;我们像一群孩子,围着老师叽叽喳喳,互相嬉戏。我们讲的一桩桩趣事把老师逗得合不住口。老师更是侃侃而谈,向我们问东问西:这个家孩子的工作,那个家的孩子婚配等。师母一边插话,一边给我们添茶加水。离开时,师母伫立门口,一遍遍叮嘱我在外地生活要照顾好自己和女儿。牛老师还拉着我们的手,一步一步挪下楼梯,把我们送到院外。浓浓的师生情谊,不仅让我珍惜难忘,更满足了我久居外地常常惦念老师培育之恩、想回去看望他们的愿望。

  家乡的气温要比北京暖和。春节期间,城里路边的柳树已露萌芽,柳枝随着微风轻轻飘舞。街头花圃的迎春花也开出嫩黄的花朵。南水北调的河流穿过城区,流动的清水像一条熠熠闪光的彩练,点缀着春节的市容。我走街串巷,会友赴宴,看着孩子们举着气球、吃着棉花糖,喜气洋洋地走在街上,听着小商贩用家乡方言吆喝的叫卖声,穿过卖酸面条、炒混浆凉粉、羊肉烩面、胡辣汤、武陟油茶、煮牛肉丸等各色家乡特有风味的吃喝摊点,闻着久违诱人的香气,总想停下尝尝这些在外地吃不到的家乡特色小吃。

  有时,我在酒店里特地选择靠窗临街的饭桌,一边吃喝,一边欣赏街景。窗外的街景仿佛是一幅饱蘸着浓浓乡情、描绘着乡貌乡俗、不断流动变换的家乡年画。的确,家乡的繁华发达和现代气派不能与首都相比,但是它的居民与周边纯朴的农村却有着广泛深厚的血脉关系。正因如此,它的春节比京城更具有民俗气习。这就是老公说家乡过年比北京热闹的缘由。

  由来到返,在这近二十天的时间里,我似乎没有一天清闲过。其间,我见到的亲友比几年蜗居北京加起来还多,一天说的话好像比平时一个月说的还多。虽然我每天都感到累,但是这是高兴快乐的累;毎天都感到忙,但是这是让人畅快舒心的忙。该回去了,我们娘俩还有点依依不舍。老公说,不尽兴,明年过年你们还回来吧!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