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言
土地是人类生存、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支撑,土地问题始终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作为“因煤而兴”而又面临资源枯竭的内陆城市,我市的土地家底如何?有哪些潜力?如何盘活?其中,土地收购储备规划编制至关重要。河南省中纬测绘规划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创新开发部主任郑红晓带领她的团队担起了重任。
在没有技术规程、没有现成工作模式的条件下,这位80后女硕士勇于创新,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技术流程,确定了符合我市实际的土地收储类型,建立了土地收购储备规划数据库,并在规划中设立土地收购储备潜力区,同时引入土地估价理论,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在全省、全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她主持的“市土地收购储备规划编制研究”获得2014年度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至今,郑红晓仍清楚地记得,2012年春节长假过后第一天上班,她就接手市土地收购储备规划工作。没有现成的工作模式和技术规程,只能在开展这个项目的同时,进行相关的技术研究。在正式开展工作之前,她反复对技术方案进行试验和修改,搜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及类似案例,并选取试点进行试验,最终形成土地收购储备规划的技术方案试行稿,指导项目开展。
从2012年5月份开始,项目小组开始进行外业调查、确定地块、统计汇总、数据库设计、文本编制等工作。由于是新工作,并且甲方质量要求高、时间要求紧,要想圆满完成任务,就要合理安排人员,做到人尽其用。为此,郑红晓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合理安排工作,做到取长补短,使工作效率最大化。责任在肩,郑红晓不敢有丝毫懈怠,经常加班到深夜,白天还要完成课题的生产组织管理任务,解决技术问题。由于项目涉及人员广,研究项目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问题,都必须提前拿出解决方案或解决方法,否则将影响整个项目的开展,尤其在每次的重大技术汇报之前,连续熬几个通宵工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郑红晓因为过度劳累而晕倒,但她在医院输了两瓶液体后,就继续回到办公室工作。每天,她在办公室忙完,回家的路上还在不停地想工作。有一次,她下班坐公交车回家,由于脑子里想的全是工作,结果下车的时候把项目资料忘在了车上,于是又打车到终点站把资料找回。
对此,郑红晓说:“我只是觉得既然承担了这个项目、负责了这个课题,就应该保质保量按时提交成果,承诺了就应该做到、做好。”
2012年9月26日,项目成果《焦作市土地收购储备规划(2011~2020年)》通过了省级专家评审。课题研究成果《焦作市土地收购储备规划编制研究》于当年12月28日通过省科技厅鉴定,整体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该项目的实施,为我市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查清市区土地收储潜力9.8万亩,结合我市发展实际,规划期内共安排收储土地6.2万亩。经评估,土地资产达百亿元。利用该研究成果,我市编制了《焦作市土地收购储备规划(2011~2020年)》。规划实施后,能够盘活大量低效、空闲存量土地,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提供用地保障;城中村、棚户区、农贸市场等改造项目的土地收储,不但能改善人居环境,方便人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更有助于城市结构完善和土地利用效益提升;企业外迁不但能减少污染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还能加快企业转型,促进经济发展。
从2007年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到中纬测绘工作以来,郑红晓先后在地理信息部、土地规划室、创新研究室工作过,2015年1月份任创新开发部主任。其间,作为技术负责人的她,先后完成了焦作市、平顶山市、新乡市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市级汇总及数据库建设项目,焦作市各县级数据库建设项目,焦作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焦作市测绘“十二五”规划编制,焦作市领导工作用图编制,焦作市土地收购储备规划编制等大型项目工程。参与完成的国土资源部试点项目——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系统项目,获得中国测绘学会铜奖。
郑红晓说:“工作以来,我发现自己好像与新项目特别有缘,每次公司承接的新项目,我都会参与其中,并且还非常乐意做此类项目,感觉有挑战性,虽然过程很累,但是很有成就感。”
对于城市土地储备规划理论研究,郑红晓并没有止步。“当前,土地储备规划的理论研究尚不多见,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如何能够将地租地价理论、土地集约利用理论、低碳城市概念等经典理念运用到规划当中,提高土地储备规划的科学性,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会继续努力。”郑红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