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科技创新双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市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
图片新闻
“互联网+”:到底能够加什么
市场经济
刘发科:植保战线的多面手
80后女硕士的测绘人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知识产权维权典型案例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4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发科:植保战线的多面手

作者:本报记者 郭 剑 本报通讯员 任艳婷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郭 剑

  本报通讯员 任艳婷

  时下,正值小麦抽穗期,孟州市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植保植检站52岁的高级农艺师刘发科和同事们每日守在地头查看苗情。对于刘发科而言,农民是他服务的对象,庄稼是他守护的目标。工作中,他时刻监视着田间不同农作物病虫害的动态变化,每年都为各级领导和上级部门提供有价值的病虫害防控技术信息10多条。

  众所周知,东亚飞蝗的综合防控是个难题。刘发科在孟州市黄河滩区生态环境和植被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根据对东亚飞蝗演变规律的研究,大胆提出了一些新的测报方法和技术改进措施。他在抓好系统监测的基础上,制订长期和中长期的东亚飞蝗综合防控计划,积极推行综合改治与生态调控相结合的长久性防控技术。比如,他通过长期监测,发现小麦扬花盛期或滩区槐花盛开期与东亚飞蝗蝗卵显节期相对应,遂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预测预报工作,提高监测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降低防治投入、增加产出。如今,实施大规模改造后的黄河滩区,东亚飞蝗得到了有效防控,花生、药材、小杂果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此外,刘发科在做好农业病虫害监测防控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项目研究和种植示范工作。2012~2015年,他参与了“孟州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的实施,先后分包10个村的农技指导与示范带动任务,推广了最新的小麦、玉米种植生产管理技术。

  位于该市西部岭区的赵和镇农民忘不了,2013年8月份一场裹挟着冰雹的狂风暴雨让他们种植的玉米受灾,是刘发科带领大家齐心协力进行技术抗灾,结果玉米非但没有减产,还取得了10个示范户206亩玉米平均单产550公斤的好收成。

  研究项目写论文,总结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积极参加小麦、苹果等专业的种植示范工作,多年来,刘发科一刻也没有停歇。由于他长期扎根农业生产一线,经常遇到农民的植保机械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关键时节出故障的情况,看着农民心急火燎的样子,他下决心钻研植保机械的修配及实用技术,以解农民的燃眉之急。他从现在普遍应用的各类电动喷药机械,到26型、30型、40型三缸柱塞自吸压力泵以及与之相匹配的152型、168型、170型汽油动力机,普遍涉猎,深钻细研,已先后修配各种植保机械上万台,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几十年如一日扎根田间地头、科研一线,刘发科的努力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先后获得焦作市首席技师、焦作市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技术能手等殊荣;撰写了《河南省农作物(果树)病虫图谱》一书,其中由他负责的课题“苹果有害生物种类与发生危害特点研究”获得了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支持。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