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受邀参加“中国著名作家美丽焦作行”采风活动,首次来到了古称山阳、怀州的河南焦作。来之前,令我神往的是它的位置。焦作位于河南西北部,北依巍巍太行,南临滔滔黄河,与郑州市、洛阳市隔河相望,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现存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这些使它充满了神秘感。当我越接近这个地方时,那种神秘感越强烈。
在郑州火车站,集合的作家们分别乘上了两辆来接我们的车,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的夏坚德问司机师傅:你们焦作主要都产啥?师傅明白她所问何意后,便回答道,我们这儿最有名的是“四大怀药”。夏坚德又问:“四大怀药”是啥?师傅耐心地答道:“我们这儿有名的铁棍山药、地黄、菊花和牛膝,也叫怀山药、怀牛膝、怀地黄、怀菊花,‘四大怀药’可是享誉中外呢!”我之前也不知焦作是“四大怀药”原产地,心里感叹这里的物产之丰饶,很想具体问问牛膝是什么,一听师傅这话,感觉如果连享誉中外的“四大怀药”都不知道,岂不该自感惭愧?还是回到住处百度一下吧。
到了焦作,一住下,我就和“四大怀药”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先喝上了怀菊茶,一路的劳顿和干咳,顿时全被那一杯疏风清热、消渴解毒、平肝明目、安肠胃调四肢的菊花茶带走了。
第二天早餐时,桌上有一盘黄灿灿的凉菜,看上去像南瓜丝,吃起来清脆可口,味道却不是南瓜味,一问才知,那是凉拌地黄。此物比怀菊更厉害,经蒸制、晾晒后入药,主治耳鸣、须发早白,主要功能是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内热消渴,还能够保护心脑血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抑制血栓,这可是如今中老年人的宝贝啊!敢情当地人平常都把这东西当菜吃,我可是离开此地就吃不上了,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于是,每个人禁不住多吃了几口。桌上还摆着一盆汤,平平常常,我也就与平常一样,随手盛了一两勺,服务员也未作介绍,我便没觉得它有啥特别。当身旁一位当地作家告诉我里面有怀牛膝时,我站起身,用勺子搅了一下,想找找,很快就找到了两条粗壮的怀牛膝,形状酷似微缩的牛的膝骨和小腿那一段,真是太奇妙、太神奇了。
早饭后,我们踏上了云台山,但见群山莽莽苍苍、雄浑奇崛,当我渐渐领悟云台山历史文化积淀之深厚时,不禁发出了一连串的惊叹。作为儒、释、道景观并存的名山,这里有汉献帝避暑台和陵墓。在景区里,我不仅见到了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炼丹的洞府,还看到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写下千古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峰。云台山最绮丽的精华之处,应是被称为“自然界的山水精品廊”和“华夏第一奇峡”的红石峡,集泉瀑溪潭涧诸景于一谷,融雄险奇幽诸美于一体。走完全长1500米的单行线,看完首龙潭、黑龙潭、青龙潭、黄龙潭、卧龙潭、眠龙潭、醒龙潭、子龙潭、游龙潭、还幽瀑、穿石洞、相吻石、双狮汲水、孔雀开屏、棋盘石等必看之处,用了一个半小时。在这一个半小时里,我边走边叹,叹为观止,体验了14亿年前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地质遗迹——缩小了的山水世界,扩大了的艺术盆景,让人惊叹不已。
我们走过了红石峡,我们游过了青天河,一路看山听水,一路的好景,一路的感叹,一路的流连忘返,令人恨不能长住于此,像古人一样,生活在这美丽的地方。到了焦作辖内的孟州市韩园,瞻仰了百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陵园,又感受一路的文化。焦作不仅是韩愈、司马懿、李商隐、朱载堉、许衡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还是“竹林七贤”的聚集地,而“竹林七贤”隐居地——百家岩等精品景点将中国山水园林文化从宫廷推向了民间。以此可见,焦作是一个多么有趣味的城市,是适合居住又适合旅游的地方。
当我们来到青天河时,虽是初冬时节,山里的黄栌叶却仍红,白白的芦花在空中摇曳,不禁让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里描写的“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景色,想起杜牧《山行》里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意。这里不是香山胜香山,知道香山的人太多,去那里时常成了看人而不是看景。赞美香山的人多了,也便觉得那里已经俗了。这里山高静美,质朴高洁,风景天成。经历了春的滋润、夏的酷暑,才有了这装点着千山万壑的夺目红叶,层林尽染,漫山红遍。
来到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神农山,精灵可爱的太行猕猴出没于山水丛林之间,它们聪明、通人性、易驯养。有一只猕猴,像个大男孩一样骑着自行车,在人群中自如地绕来绕去,却撞不到一个人,又如一个成熟的大人,热情地表演自己的绝活,令游人驻足与之嬉戏,平添无限乐趣。而令人流连忘返的远远不止这些,每到一处,皆有此感,自然界随时出现美的一瞬,都会抓住路人。领略了俊秀峡谷的天光云影之美之后,沉醉之中惊喜地发现,那怀菊在山上随处可见,星星点点地,给山野点染上诗意,那么有奇效的东西,看上去却是那么普通。怀菊喜温暖湿润,耐寒冷。若过于干旱则分枝少,植株生长缓慢,花期缺水则影响产量和质量。若土壤水分过多,则根部易腐烂。这里阳光充足,可见这里的怀菊花得天地之清气,含金水之精英,饱经露霜、备受四气。
到了地处豫北平原西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温县,它不仅仅是三国著名军事家司马懿的故里,还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聚居区之一。在这里更是发现了许多让我们感觉亲切、温暖的东西,比如塑料凉鞋,这里曾是我国最重要的塑料凉鞋生产基地;比如粮食,这里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县。温县古属怀庆府,古称“温”,缘于境内有两个温泉,夏凉冬温。《温县志》载:相传泉流常温,士忻以德,民利灌溉,难怪物产丰饶;比如太极拳,这里的陈家沟是中华太极拳发源地,在去温县的沿途就看到了很多的武馆,已感当地习武的风气很盛。原来,我周围那么多人所追求的养生经法的太极拳的发源地就在这里啊!也许,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来说,知道焦作的人不多,知道温县的人就更少,但知道太极拳的人很多,只是很少有人把二者联系起来,就像世界各地的观众都知道演员卓别林和秀兰·邓波儿,但很少有人问他们的爷爷是谁。陈家沟这个名字也是那么亲切,它原名常阳村,山西泽州人陈卜于明洪武年间迁至该村,因村中特有的沟壑地形,随陈氏人丁繁衍,该村更名为陈家沟,移居后即以陈卜为第一代。
太极拳作为人们追求养生健体的一种拳种,早已风靡全世界,这小小的一个县,产生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的,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到这里学拳。在陈家沟,谈及太极拳,妇孺皆知。在这里,我见到了陈家沟武术院的创办者王西安,其年纪已过七十,旁人介绍他是温县陈家沟人,但他自己却告诉我,他出生在西安的某个巷子里,所以名叫西安。顿时,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王西安是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当代陈式太极拳代表人物、“四大金刚”之一、国家高级武术教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式太极拳传承人。当晚在武术院,有幸一睹了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之陈正雷和王西安同台献上的精彩太极拳表演。
作家们来到温县番田镇西留石村的山药采挖点,深入田间亲身感受了铁棍山药的采挖过程,与农户们交谈了解了铁棍山药的种植生产以及药用价值。在山药地里,大家分散开去,随意和当地村民攀谈起来,亲身体验挖铁棍山药。一位村妇拨开地里的叶子,捡起几个山药蛋,随口对我说出了山药的种法。原来,那长长的一根根铁棍山药,就是这如珍珠丸子一样小的山药蛋通过两年时间繁育才长成的。此时,我也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山药比别处好,因为特有的土壤、气候、水质和空气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温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长在这里的铁棍山药,经过了数千年种内遗传变异,组建形成了独有品质,蛋白质、铁、钙、锌的含量远高于普通山药。种植在这沙土地里的铁棍山药,一般也比别处的山药长,外观也比较直。但是种在这里垆土地里的山药,却是铁棍山药极品中的极品,过去曾为历代皇室之贡品,现在当地人给外面的人送礼也都送这东西。作家墨白跳到大坑里和农民一起挖山药,山药一不小心就会断开或受创伤,此刻才知道一根山药从一米深的地下挖出来是多么的不容易。墨白费了不少劲,小心翼翼地很不容易终于挖出了一根山药。我深感,城里人平日买山药时真不该嫌山药有断有裂有伤。墨白望着自己那根带着泥土清香刚挖出的山药,露出了孩童般开心的笑。
回到车里,墨白依然目不转睛地独自欣赏着自己那根已被洗去外表泥巴的劳动果实,爱不释手。他那样子引发同行作家一阵关于当地人为什么把怀山药叫铁棍山药的讨论。有人说,他听老农讲,这铁棍山药非常耗地力,在一个地方种完后,几年内就不能在这地方再种了,种了也不长。或许,这正是铁棍山药的可贵难得之处。
末了,墨白举着那根出土文物一样的山药,不知把它作何处理,最终决定与大家分享,但又不知它能不能生吃。当他听车内有人说道,这种山药可以做沙拉,墨白当即得出此物生吃后不会出现什么危险。于是,他举着那根山药,从车内前排走到后排,一小段一小段地掰给大家吃。也有人不敢生吃,或嫌麻烦。
我不失时机地分享到一小段山药。去皮后的铁棍山药,没有想象中那么多的黏液,吃起来清脆、香甜,有淡淡的山药香味,感觉好极了。我一边回味,一边想,长住美景中的焦作人,打着太极拳,吃着“四大怀药”,能不长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