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版:参考·悦读 上一版3
父亲的手
远行,但从未走远
视 觉
难忘的诗人
“吃主儿”汪曾祺
把月问青天
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4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远行,但从未走远
——追记诗人汪国真
作者:□蒋 平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4月26日上午,照例打开电脑,一条消息赫然映入眼帘:诗人汪国真去世。

  没有任何征兆,一如他的诗走红。59岁,一个壮心不已的年龄,他的步履永远是那样匆匆,他的所思所想,所行所言,无不影响着一代代爱诗的人。

  与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相比,汪国真的诗,始终被一些人看作“下里巴人”。但是,正是那些“下里巴人”,在上世纪90年代初,读出了一股“汪国真热”。其中原因,汪国真多次作了解释:因为我很长时间,也曾是一名普通人,我作诗的时候,总是站在普通人的立场思考。也因此,才有那么多奋斗在逆境中的凡人,每天用《热爱生命》激励自己。他诗中那些浅显的道理,充满了正能量。也因此,他成了那个时代,那个特殊而庞大群体追求的代表。

  从大学年代的课堂抄汪国真的诗,到引用他的诗追求心爱的女人,再到参加工作后买他的诗集,这是很多爱诗之人的共同经历。曾经,我参加过一家报纸副刊发起的对汪国真诗歌的讨论,讨论的过程跟他的诗集一样,充满曲折与轰动。先是一位对他的诗抱有偏见的同行,抛出一篇不屑的檄文,形容他的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幼稚,模仿,别字连天”。随即,一石激起千层浪,后来的评论几乎是一边倒。最后,记者为此不远千里,到北京专访汪国真。面对镜头,汪国真一语道破其间的玄机:“那位同行对我有偏见可以理解,因为他读到的是盗版,这也是新诗第一次被盗版。”

  这些年,关于诗歌的话题,起起落落。一些新兴的诗人与诗歌现象,像一阵流行风。那些天,我跟一批诗友谈论“汪国真现象”的时候,得出这样一个事理:其实,诗的世界并不神秘,广大读者还是爱诗的;但大众对诗歌的需求,只是那么一点点,能最短时间朗诵并接受的一点点;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是如此。即使汪国真转行绘画、搞音乐,他的诗,一直没淡出读者的视线。和很多追梦者一样,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汪国真的诗,从冲动的崇拜到模仿,却一直不得要领。那些看似普通的经典妙句,转到自己笔下,一下失了灵光。后来我才明白,许许多多的诗人之所以成不了汪国真,是因为两眼盯着功利,脑子想着浮华,没有具备他的淡泊,他的执着,以及他热爱生活的本真。

  “决定诗歌生命力的,只有时间与读者。”也许,正因为汪国真认清了这一点,在读者的心中,他和他的诗一直在远行,却从来不曾走远。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