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郭树勋)示范区在新常态下坚持规划为纲、产业为基、以人为本、绿色为魂、创新为要,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今年第一季度,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3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9亿元,同比增长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8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8亿元,同比增长15%,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突出规划为纲,坚持城乡规划布局特色化。示范区按照“城乡一体、产业融合、统筹发展”的要求,高起点、高规格编制完成了示范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导产业发展规划、都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大沙河水生态景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呈现出“一体两翼”的发展框架,即79.7平方公里的城市功能区,43.7平方公里的东部产业物流区和72.6平方公里的西部生态农业区,初步形成了多规合一、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同时,该区高标准、高层次编制了城市功能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并把城市功能区分为六大功能片区。
突出产业为基,坚持城乡产业发展高端化。示范区一是坚持项目建设和科技创新“双核驱动”。今年,首批计划实施建设项目152个,总投资405.6亿元。同时,逐步形成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焦作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焦作科技大市场、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焦作科技总部新城、新材料产业园六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创建国家高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二是打造百亿产业群。初步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集群,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32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总产值突破170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装备制造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电商产业园完成投资1.8亿元,浪潮、新浪、百度、阿里巴巴等23家知名电商入驻,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三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开工建设三维城市综合体,启动新河中央商务区建设,焦作科技总部新城入驻企业23家。四是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休闲观光等都市生态农业园区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为主体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突出以人为本,坚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一是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确定“十纵八横”城市干道路网框架,建成城市道路83公里,同步完善配套设施;建成县、乡道路296公里,逐步实现交通路网、供水管网、排水管网、电网、燃气管网、热电联网、广播电视、网络通信及环卫设施的城乡全覆盖。二是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开工建设投资3.9亿元的韩公示范教育园区,规划建设示范区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示范区分院等项目,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15分钟健康圈”。三是强化城乡社会保障。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覆盖全区的就业服务网络,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医疗保险及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制。四是启动城中村改造、新型社区建设示范点工作。
突出绿色为魂,坚持城乡生态宜居同步化。示范区实施水系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美丽乡村建设三大工程,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示范区。一是打造生态水系。抓住我市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机遇,按照“内部大联通、外部大循环”的原则,启动实施总投资25亿元的示范区生态水系建设工程。目前,引黄入焦干渠正式通水,初步形成了18.5公里的大沙河湿地景观带和灵泉湖千亩水面,新河治理、蒋沟河改造、吴泽湖建设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在加紧实施。二是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绿色生态网络。三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强化环境治理,完善文化设施,构建“15分钟文化圈”。
突出创新为要,坚持城乡管理机制同轨化。一是我市成立了高规格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市领导对示范区的重大项目实行分包,定期跟踪问效;出台了加快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对示范区简政放权,在管理体制上实现与行政区的完全套合。二是示范区强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并联审批,初步建成三级便民服务体系。三是该区积极探索有利于社会资本平等规范进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四是该区完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机制,大力推进智慧城市、智慧旅游、数字化城管平台建设,把城市社区管理理念引入农村。五是该区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村改居工程,加快实现农民向市民、农村向城市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