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位孝子的护理日记
创森为市民带来了什么
创森,从点滴做起
正能量微信群“火”乡村
部署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创新发展
孟州市扎实做好农耕生产工作
科学规划建设管理 打造美丽宜居城市
图片新闻
过个有意义的生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5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位孝子的护理日记
——记解放区民生街道枫华园社区居民王三留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记者 张 冬

  “6时40分,尿100毫升;7时20分,体温37摄氏度;9时,豆沫10勺……21时40分,尿250毫升……”这篇日记的右下角标注着日期:2007年11月7日。

  ……

  这是2015年4月30日,记者在解放区民生街道枫华园社区,看到居民王三留日记本上的内容。

  这是一本护理日记。

  日记本的主人王三留,用它记录着八年来母亲卧床生活的点点滴滴。

  今年65岁的王三留曾任焦作制动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为公司取得优异的销售业绩立下了汗马功劳。2007年,王三留的母亲刘莲青患上脑梗死,瘫痪在床,丧失了语言功能和吞咽能力。从此,王三留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照顾母亲上。

  “母亲出院后,我一直在家照顾她,公司领导了解到我家的情况后,为我开‘绿灯’办了内退手续。”王三留坐在床头,一边为母亲按摩,一边对记者说。

  环顾四周记者发现,老人居住的卧室不足10平方米,王三留把屋子收拾得干净整洁。老人的床头摆放着整齐的衣物和小褥子,旁边便是王三留的床铺。

  记者翻开日记本发现,这12本日记记录了刘莲青老人早晚进食、排尿、体温等生活起居情况。从老人患病之日起,王三留每天都在写日记。

  为什么坚持写护理日记呢?原来,老人从医院回家养病前,护士告诉王三留,要时刻注意病人的生活状态,几点几分的小便量是多少毫升,几点几分吃多少饭、多少药,每天吃了什么东西都要记录下来。通过这些记录,病人家属不去医院就能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

  这些日记,不但记录了老人的生活,也记录了王三留的生活。

  每天6时,王三留起床为母亲清洗晚上尿湿的衣服和床单,然后为母亲做饭、喂饭、喂药……

  记者从日记上看到,刘莲青老人没有味觉也无法咀嚼,王三留为母亲做饭特别用心,豆沫、苹果、肉类……只要能用搅拌机打碎的食物,王三留都会为母亲做。

  记者一边翻看日记,一边与王三留聊起这些年的生活,试图了解一下王三留在照顾母亲之外的生活轨迹。每天8时至9时、14时至15时、20时至21时,王三留只有在这三个小时才会回到自己家中看看妻子和孩子。

  尽管一直都是自己在照顾母亲,但王三留对兄弟们没有任何怨言,反而非常理解他们。“尽孝不能攀比,不能相互依赖,不能计较。在孝敬老人方面,没有谁干得多谁干得少的说法。兄弟们太过计较,最后苦的还是老人。其实,兄弟们很关心母亲,经常给钱、给物,来家里看望母亲。我们的关系很融洽!”王三留笑呵呵地说。

  8年来,王三留仅为母亲洗被褥、衣服的洗衣机就用坏了两台,而他也因为长年抱母亲活动使腰椎严重扭曲。王三留说,这些内容日记本里不用记。

  记者手记

  王三留很健谈,记者问他一个问题,他往往能讲很久。记者向社区工作人员询问才知道,王三留干了一辈子的销售工作,工作能力很强,退休后依然有不少人慕名上门找他,许诺给他丰厚的待遇,请他再次“出山”。但考虑到母亲的病情,王三留每次都毫不犹豫地谢绝了。对他来说,把母亲照顾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王三留一直把母亲比喻为春蚕。

  他说,母亲辛苦了一辈子,不能这么早就走。记者在采访中深切地感受到,王三留对母亲的感情很深厚;老人为有这样一个孝顺的儿子感到很欣慰。这对母子在这平淡如水的生活中感受着“幸福”二字。

  主人公座右铭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