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连续几年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的开展,我市目前森林面积达710万亩、森林覆盖率36%、城区绿化覆盖率44.58%、绿地率40.4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19平方米,创森对于改善我市生态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日,本报记者就市民关心的问题采访林业专家,请他们详解创建森林城市如何改善生态环境、治理雾霾等。
城市森林构筑生态屏障
“涵养水源、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说起城市森林对生态的作用和好处,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林业管理站站长白文范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一亩树林比一亩无林地每年多蓄水20吨,等于一座地下水池。同时,一亩阔叶林一年可蒸发300吨水。这都是经过研究人员多年实验结果得到证实的数据。”
白文范说,树冠对雨水有截流作用,能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力,保持水土。据计算,树冠能阻截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发到大气中,余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树干渗透到土壤中成为地下水,当气候干燥、空气湿度降低的时候,它又通过树叶蒸发水分。因此,我们经常见到,森林多的地区,常常是风调雨顺,夏季气温比林少的地区要低一些,空气湿度略高。石家庄市是典型的北方干旱地区,常年降雨量只有500毫米左右,且分布不均,特别是春冬两季干旱严重,春季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冬季极少有较大降雪。由此可见,植树造林是当务之急。
“森林对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性气候具有调节作用,特别是农田林网和防风林带对改善农田小气候效果显著。”白文范介绍,森林浓密的树冠在夏季能吸收和散射、反射掉一部分太阳辐射能,减少地面增温。冬季森林叶子虽然大都凋零,但密集的枝干仍能削减吹过地面的风速,使空气流量减少,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据测定,夏季森林气温比城市空阔地低2℃~4℃,相对湿度高15%~25%,比柏油混凝土的水泥路面气温要低10℃~20℃,由于林木根系深入地下,源源不断地吸取深层土壤里的水分供树木蒸腾,增加了降水。
治理雾霾绿色植被大有可为
植树造林对于雾霾治理究竟有没有作用?针对近年来部分媒体报道说,树木的叶片对吸附空气灰尘即对有害气体的吸收能力有限,甚至还会对大气臭氧层进行破坏这一说法,记者采访了市林业局创森办主任刘红记。
刘红记表示,树木对空气的净化作用,已被世界科学界所证实,可以说,一棵树就是一台吸尘器,一片林就是一座制氧站。对于有些人提出的树木会对臭氧层构成破坏的问题,目前毫无科学根据。反而,树木是氧气的制造者,是人类的朋友。据研究,1公顷阔叶林1天能放出730千克氧气,可供65人呼吸所用,我市现有森林每天放出氧气为3.46亿千克,可供约300多万人呼吸;1公顷阔叶林每天能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按一般轿车平均每天排放23g∕㎞计算,目前我市汽车保有量是200万辆,我市的现有森林可以抵销10.28万辆汽车的碳排放。
近年来,大规模的雾霾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国民健康,治理大气污染已刻不容缓。但是,单纯以控制排放、牺牲发展来控制大气污染并不现实,自然界的绿色植被能够有效净化环境,成为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刘红记拿出一张2014年1月24日出版的《中国绿色时报》,上面一篇题为《绿色植被在雾霾治理中大有可为》的文章中写道:“树木被称为‘天然的空气过滤器’,植物叶片可通过气孔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气态无机污染物和重金属,通过角质层吸收疏水的有机污染物,如杀虫剂、尿素衍生物、酚、蒽等,因而扩建绿地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