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怀川人物·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全心全意为乘客服务
不堪重负
户外探险岂能“说走就走”
“终身追责生态债”重在执行
禁钓的龙源湖为何垂钓者众多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5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户外探险岂能“说走就走”
□麻 酩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驾游、骑行游、徒步游等户外探险的旅游形式,逐渐成为现代人的新宠。人们厌倦了钢筋水泥打造的“城市森林”,渴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偏远、危险、原始的地方成了旅游爱好者魂牵梦萦的“精神圣地”。当然,这些地方对于年轻人尤其具有吸引力。

  很多人旅游为了寻找新鲜、刺激的感觉,只要感觉一到,随时都能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户外探险虽然刺激,大多数人却缺乏相应的安全保障及专业救护能力,且相当一部分人不具备户外探险所需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遇到意外情况后往往束手无策。很多“驴友”遇难事件显示,很多人由于缺乏对探险地的情况了解、“驴友”间的合作精神和应有的安全知识和硬件装备,一些“驴友”组织的户外探险最终变成了“冒险”活动。近年来,“驴友”遇难的新闻层出不穷,接二连三的报道似乎已经提不起公众的兴趣。其实,我们对此类事件非但不能麻木,反而要更加重视,认真思考“冒失”与“冒险”之间一字之差的定义。

  “驴友”遇难事故为何一再发生?作为公共资源的救援费用该由谁埋单?相关部门又该如何规范户外探险等旅游行为?这一系列追问的背后,不仅是公众对“说走就走”旅行方式的思考,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反思。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伪驴友”,他们甚至连基本的自救能力都不具备,以一种赶时髦的态度大玩“探险游”。他们抱着不会出事儿的侥幸心理到户外探险,相当一部分人还有依赖心理,认为即使遇险,还有其他队友和专业救援队的帮助。但是,目前我国的野外救援体系尚不完善,有些地方甚至还处在“真空状态”,“驴友”无论何时何地都期待“神兵天降”的救援,无异于听天由命。

  户外探险,“说走就走”,从来就不是个人的事。曾有23名“驴友”进入长江西陵峡黄牛岩山区后失去联系,经过长时间的寻找,失踪的23名探险者最终脱险,但途中因为过度疲劳,2名消防战士、2名公安民警在搜救过程中先后虚脱。这样的户外探险,不仅是对自己人身安全的不负责,也是对公共资源及他人生命的不负责。

  出门旅游,释放压力,愉悦心情,本是件好事儿,但不能靠“拍脑袋”决定。“说走就走”的旅游方式可以任性,但户外探险背后的功课更要做扎实。你说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