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王东波时,是5月5日将近20时,他披着一身风尘刚从新密的项目工地回来。今年五一小长假前夕,他终于抽出空闲,从新密项目部回到焦作,陪同老家来的几位亲戚在神农山游览。正当准备坐观光车上山时,新密项目工地打来电话,说“现场凝补水管断裂,急需焊接抢修”。这个电话对王东波来说,无疑是冲锋陷阵的进军号。于是,他急急忙忙坐车赶回了工地。
今年40岁的王东波是中电投河南公司焦作分公司电站服务项目部的一名检修维护工,曾参加多个电站服务项目艰巨的检修维护工作,以突出的业绩获得焦作市五一劳动奖章和技术能手、河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当焊工就要技术过硬,让人看得起,工作担当得起”
王东波学历不高,从1991年走上电焊工岗位那天起,就给自己立下“军令状”:一定要精通焊接工艺,一定要追求最高境界。在当学徒期间,他白天工作,晚上到焊工房练习焊接技术,别人休息他练习,别人下班他加班,他把焊工房当成了家。他还参加了河南省电力系统焊接培训基地的培训,拿到了合格证书。他订阅和购买有关焊接工艺方面的杂志,刻苦学习和钻研。就这样,他逐步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高压焊工。
王东波不仅爱学习,还很爱动脑筋,他说:“当焊工就要技术过硬,让人看得起,工作担当得起。”该公司在新乡火电厂大修更换主蒸汽管道期间,因为管道离汽轮机近磁性很大,给焊接造成很大困难,手中的焊丝和铁水根本不听指挥,无法施焊。王东波和工友反复思考揣摩,最后确定采用铜线传导的办法,把铜线填到焊缝中,这样大大分减了磁性,圆满完成了焊接任务。
“咱焦作工人就是有一股不怕吃苦的劲头,这是咱的本色,这种本色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
王东波有一本日记,记录着每次大修的过程、经验和体会等。在日记本的扉页,有这样一段话:“毛泽东同志曾经称赞咱焦作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这是咱焦作工人的骄傲和荣耀,咱焦作工人就是有一股不怕吃苦的劲头,这是咱的本色,这种本色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下去。”
为了发扬这种传统,王东波把焊接当作自己矢志不渝追求的事业,再险也要往前冲,再苦再难也要攻克,再累也要坚持。该公司在内蒙古霍林河项目维护期间,甲方锅炉除灰管停运时没有及时放水,导致100多米管道冻裂,需要换管子,但是甲方没有材料,这样就只有补焊,可是补焊费时费力。为了完成任务,在零下40摄氏度的环境下,他带领3名工友冒着严寒进行野外作业,连续工作17个小时,终于在刺骨的寒风中将冻裂的除灰管全部补焊完好。
在霍林河项目部,恶劣的天气常常使人无法工作。但是,王东波只要接到任务,从没有半句怨言,从不退缩半步,总是迎难而上,每次都通过不懈努力,与工友们一起高质量完成急难险重维护和检修任务,并以精湛的焊接技术,获得甲方焊接工作免检的待遇。在吉林白城项目部维护期间,为了抢修水冷壁管泄露,他和工友像蜘蛛人一样,在70多米高的炉膛中连续工作三天三夜,为白城公司顺利通过鲁班奖复查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白城公司领导的高度赞扬。
焊枪迸发出灿烂的焊花,焊花蕴含着牺牲与付出
王东波长年与焊枪为伴,与焊花共舞。节假日,为了让工友回家与亲人团聚,他曾连续五个春节都在内蒙古霍林河项目部和吉林白城项目部度过。
在吉林白城发电公司两台660MW超临界机组维护期间,一次恰逢春节,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回家与亲人团聚的王东波再次把机会让给了工友,而当时正值抢发电量的关键时候,2#炉顶棚水冷壁出现裂缝,机组被迫停运,甲方限期五天时间完成抢修。时间紧,任务急。王东波主动请缨,他经过反复琢磨研究,决定采用电焊打底氩弧焊盖面的焊接工艺进行施工。可是上去试了试不行,咋办?他反复琢磨和试验后,决定采用在焊口边缘上用引弧板先把弧引开的方式进行焊接。经过数小时的连续工作,终于提前将缺陷消除,经无损探伤焊口完全合格。这一次设备抢修,甲方领导给了王东波一个“王牌焊工”的美称。
王东波艰苦工作,拼搏奉献,谱写了一名普通焊工的壮丽人生,也为弘扬焦作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