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怀川人物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洋奶奶”的中国梦
聚族而居的“最美家庭”
堵住行政审批泛滥的“偏门”
财富观的差异
正视“乡路之痛”刻不容缓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5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洋奶奶”的中国梦
——记17年关爱我市孤残儿童的国际友人琳达女士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琳达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 本报记者 陈作华 摄
 
   

  核心提示

  她是一位澳大利亚人,却被评为“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被授予焦作首届“志愿者服务市长奖”金奖。

  她在澳洲有9个孙子、孙女和年逾九旬的父亲,却未能养老扶幼,反而来到中国给焦作的孤残儿童当“奶奶”。

  17年来,她就像一只候鸟,不停地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与北半球的中国之间飞来飞去;她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春燕,不停地衔泥筑巢,为折翅的雏燕遮风挡雨……

  她的名字叫琳达,一位现年67岁的白人老太太。近日,本报记者走近她,感受她那颗博爱而又火热的心。

  本报记者 陈作华

  后半生的梦想在中国

  “我这一生做不了伟大的事情,但我必须全心全意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现在能做的,就是让我在中国焦作的‘孩子们’快乐地度过每一天,这是我后半生的中国梦。”在梦琳儿童家园,琳达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

  琳达是澳大利亚人,退休前是昆士兰州一所公立小学的高级教师。1998年4月,时年50岁的琳达随着一个志愿者团队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在我市福利院做义工时,她接触到带有各种残疾的孤儿。孩子与她游戏时的欢快笑声,与她分别时的依恋眼神,深深烙在了琳达心里。

  在返程的飞机上,琳达的心潮如机翼下的云团一般激荡翻滚:因为这个团队以后可能不会再来这里了,而这里的孩子却牢牢地留住了她的心。一个念头逐渐清晰并坚定起来——她要成立一个中国孤儿救援组织,用自己的母爱和最大力量,去温暖孤残儿童的心。

  当年11月,她独自返焦,来到这些孩子的身边。此后,每当学校放假,她和丈夫就像候鸟一样从澳大利亚飞到怀川大地。起初,她和丈夫给孩子提供生活服务,带他们做游戏、逛公园;之后,她把服务内容延伸到培训和康复训练。

  “不能只满足于让孩子吃饱、穿暖,让这些孩子越早、越充分地接受康复训练和教育,他们就越有重获自理、自立能力的机会。”当教师的琳达对教育工作格外重视。而在当时,康复和教育正是我市福利机构的短板。

  正是基于这种想法,琳达于2003年与我市福利院合作创办了能给孩子提供理疗和教育的康复中心,先后开设了7个特教室和1个多功能康复大厅。由琳达创办的中国孤儿救援组织提供经费赞助,增加康复特教老师的数量,并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此后,福利院孤残儿童的康复特教受训率不断提高,一批又一批脑瘫和智障儿童通过特教康复训练,身体条件逐步改善,具备了生活自理能力。

  这些年,琳达还通过中国孤儿救援组织网站,联络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家和中国香港的教育、理疗、育儿、医护及义工人员500多人次来到我市,对员工进行培训,为孩子开展康复治疗和看护服务。

  “家”的名字叫“鹰的翅膀”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让孩子有家的归属感和温暖感,是琳达心里的又一个目标。

  2006年,琳达与我市福利院签订协议,开展孤儿家庭养护工作。她把家庭式养护中心起名为“鹰的翅膀”,寓意要为这些折翅的雏鹰插上飞翔的翅膀。

  可就在琳达为“雏鹰”筑巢的时候,她的丈夫荷瑞因病去世。这位与琳达同在一所学校、多次来我市福利院做义工的慈善人士,在临终前说出了自己的遗愿:把自己的骨灰带到中国,埋在焦作市福利院的花丛中,让自己永远和这里的孩子在一起。

  2007年,琳达把丈夫的骨灰埋在了我市福利院的花丛下。随后,她用丈夫的抚恤金,在我市锦祥花园购买了一套160平方米的住房,将之命名为“鹰的翅膀1”。一年后,她又在该小区购买了190平方米的住房,起名为“鹰的翅膀2”。后来,仅在锦祥花园就有3个“鹰的翅膀”和1个用于教育及康复训练的“希望乐园”。

  至2010年,“鹰的翅膀”已发展到8个(部分“鹰的翅膀”位于市儿童福利院内),最多时安置了来自焦作、郑州、新乡、平顶山等地福利院的85名孤残儿童。10多年来,“鹰的翅膀”累计养育过300多个孤残儿童,他们大多是具有脑瘫、脊柱裂、心脏病、失明、失聪等重度残疾的孩子。

  既然是个“家”,作为“家长”的琳达就要管所有孩子的衣食住行。能够治疗的,琳达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进医院。这些年,先后有60多名残疾或患病的孩子被送到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大医院乃至国外接受治疗。同时,琳达雇用了近50名保育员和教师,专门负责这些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康复教育。

  “每次来到我市,她都要在各个‘家’里住几天。孩子们叫她奶奶,她也有回家的感觉。看到孩子们在成长,她也高兴得像个孩子。”琳达的翻译说。

  让孩子开眼界、长见识,是琳达教育孩子的另一种方法。在中国期间,她若去别的城市,一定要带上几个孩子一同前往。她每次回澳大利亚时,也会带上一两个孩子。今年4月底,她又把两个孩子带上了飞往澳大利亚的飞机,为的是让孩子亲眼看看那里的袋鼠和袋熊。

  用生命改变生命

  “孩子的童年不能因为身体残疾而暗淡,要让每一个孩子快乐生活每一天,拥有一个多彩的童年。”琳达说,“为此,我们要通过培训、教育帮助他们,培养孩子的兴趣,丰富他们的内心,让孩子们快乐成长。”

  2013年,琳达参与创办了梦琳儿童家园,这是我市第一家由个人与政府共同举办、经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社会福利机构。现在,梦琳儿童家园拥有7个“鹰的翅膀”和一所梦琳希望学校。

  该校分为早教班、幼教班、学前预备班、小学阶段班。幼教班又分为小班、中班、大班,小学有1~4年级。目前,在校的孩子有80多人,除梦琳儿童家园和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外,该校还接收了困难家庭的病残儿童。

  拼音、写字、算数、绘画、手工、唱歌、游戏,孩子在不同的教室内上着不同的课。记者看到一个孩子拿着一把勺子朝着一只空碗戳来捣去,问这是干啥的。老师解释,这也是一个课程,为了让因脑瘫而行为不协调的孩子练习吃饭。

  “许多孩子身体有残疾,但脑子聪明,说不定哪个孩子在某方面会成为奇才!”琳达说,“我是搞教育的,知

  道怎么开发孩子的智力。”

  在一间办公室里,琳达指着墙上一张图表向记者介绍“办学模式”。她说,这是所有孩子学习档案一览表,每月初老师对每一个孩子制定包括语言、动作、手工、文化等方面的学习目标,月底进行评估,根据进度再制定下一月的学习目标。

  为中国孤儿募集资金,是琳达在澳大利亚期间的主要工作之一。“其实,没有什么大公司专门资助她。琳达除了把自己的大部分收入投入进来外,主要奔走于学校、教堂、商场和一些中小企业,以自己的爱心感动大家。”琳达的翻译说,“周日,她会带着孩子们的照片去购物中心,呼吁人们资助残疾儿童。一天下来,琳达带回的往往是一堆硬币。”

  “每年,琳达用在这些孩子生活、教育、康复费用和保育员、老师工资及社会医疗保险等方面的资金都在200万元以上。近两年,随着琳达年迈多病及世界经济萎靡,募集资金越来越困难了,琳达为此忧心忡忡。”市福利园的工作人员说,“她希望大家都能伸出援手,为这些不幸的孩子营造温暖的家园。”

  “和孩子们在一起,是我最大的快乐;给孩子们快乐的童年,是我最大的愿望。我只要活一天,就要照顾这些孩子一天,我的生命属于这些孩子……”琳达说。

  记者手记

  “只因生命中遇到了这些孩子,我的人生轨迹便发生了改变。”琳达说。

  只因生命中遇到了琳达,记者便被爱的力量吸引、召唤,10多年跟踪采访她,多次为她的事迹心起波澜,多次为她而命笔书写。

  琳达在澳大利亚有9个孙子、孙女,还有92岁的父亲,她却顾不上照料自己的亲人,更不顾自己年迈多病,17年间50多次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为我市的孤残儿童奔波劳累、呕心沥血。这种跨越国界的人间大爱,让记者的心灵受到熏陶和洗礼,让记者感悟到人类最真诚的情感是不分肤色、国籍、种族和血缘的。

  感谢琳达,让记者触摸到了一颗无私的心、奉献的心、纯粹的心。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