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微信朋友圈流传的一条视频《有人居然用烂棉花造大米》,让人吓出一身冷汗。视频显示,一名工人从编织袋里掏出棉花状白色物体,放入机器后,熔化成胶状,随后被拉成十几条细丝,经水箱冷却后被粉碎成颗粒,与大米相比,足可以假乱真。
笔者上网搜索后发现,河北、河南、新疆、安徽、江苏等地都有类似传言,视频都是同一条,不过网页标题换成了当地地名,不少受惊的网友连忙转发,恐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少网友还上百度提问:“棉花能做成大米吗?”“棉花做成的假大米和真大米怎么区分?”
对此,江苏省农科院的水稻研究员王才林表示,棉花造大米是不可能的,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而大米90%以上的成分是淀粉,还有一些蛋白质等其他营养成分,两者完全不一样,根本没有可能通过人工技术实现“转换合成”,即便有人工的手段能做成大米形状的物质,但它的口感和食用价值也绝对达不到真大米的标准,大家完全不用担心。
由此可见,“棉花造大米”视频事件根本就没可信度,完全不成立。专家的表态,既进行了科普,又辟了谣言,按说这件事情也算结束了。但是,视频背后所折射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为什么微信朋友圈要疯狂转发这样一段视频呢?笔者认为,这既有微信朋友之间的娱乐成分,也有大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警示和提醒。“皮鞋做酸奶”“大便腌制臭豆腐”等食品安全问题让人担忧,而近期流传的“棉花造大米”视频更显出百姓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其次,“棉花造大米”视频看似只是一个喜剧性的娱乐事件,但反映出了当下微信朋友圈的真实性和网络监管的缺失。这段视频铺天盖地地被人疯传,造成了百姓心理上的恐慌。试问,这段视频的来源在哪?类似视频疯狂传播,相关部门为何对此没有任何行动和措施。事实上,每一条假消息消耗的不只是民众的心理情绪,还有相关部门的公信力。
虽然“棉花造大米”视频所传达的谣言被揭穿,但食品安全和网络监管等问题丝毫不能放松,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引以为戒,力争做好食品安全和网络监管工作,给咱老百姓吃个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