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撕鬼子、时空穿越、石头砸飞机……抗日神剧的奇葩桥段已经让我们见怪不怪了。但是,神剧编剧会这样轻易放过你吗?正在播映的抗日剧《一起打鬼子》因其“裤裆里掏出手榴弹”等大尺度情节引发网友热议。
(据观察者网)
这年头,没有几个限制级的情节,还真不敢妄称自己是抗日神剧,即使是见识过手撕鬼子、子弹拐弯等桥段的我们,再次领略到“裤裆里掏出手榴弹”的情节还是会倒吸一口凉气。抗战剧成了情色表演的舞台,而真实的历史则消失在观众的口水中,成了低俗喜剧的无辜牺牲品。影视剧应该如何尊重历史呢?
看过太多的抗日神剧,观众态度也由最初的调侃和吐槽变成了如今的愤懑和不满。抗日神剧不是历史剧,却披着抗战历史的伪善外衣,浮夸的台词、弱智的剧情、粗劣的制作和包装都是他们赚取观众眼球的营销方式。先不说抗战的历史大背景,抗日神剧里演绎的情节也过于娱乐化:情爱、武侠、偶像、谍战、厚黑学等元素应有尽有。对于抗日神剧而言,抗战历史只是噱头,娱乐化的情节才是卖点,出现“裤裆藏雷”的情节倒也不足为奇了。
除了无厘头的虚化和虚构,历史观的混乱和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也是抗日神剧屡遭诟病的原因。当“太君”们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开着捷达,拿着AK47,杀掉了9岁的爷爷,然后会说,阎王让你五更死,谁敢留你到三更!最后,日本鬼子在400公里外被一枪干掉。能编出这样的剧情,也真难为编剧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影视剧可以是历史的叙述者,但历史具有厚重感,不是用来娱乐的情景剧,更不是可以随便拿来挪揄和调侃的工具。抗战剧有着先天的审批优势,当人们把它当成搞笑剧来看的时候,被娱乐的不仅是影视剧本身,连同背后的历史都一同被丢进了垃圾桶。在充满荒诞色彩的包装下,你还能看到历史的真相吗?剧情可以虚构,事实不能罔顾,尊重最基本的历史,应该是类似题材影视剧最基本的底线和价值共识。
人们常说,这是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但娱乐不能以牺牲历史观为代价,任何歪曲历史真实的行为都显得愚蠢和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