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旅游局首批“价格信得过”景区名单公布。可为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份名单遭到了网友的纷纷质疑。媒体调查后更是发现,北京上榜的31家“价格信得过”景区,有些本身就是免费公园,根本不涉及价格问题。
(据《北京青年报》)
“价格信得过”景区让人信不过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有网友质疑,一些景区相关服务态度蛮横,价格过高,甚至对游客叫嚣:“嫌贵别点”,但其偏偏上榜。比如北京市一些免费公园,本身并不牵连收费问题,结果也成了“价格信得过”景区。
媒体调查后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完全是因为此次所谓的评选,根本就没有动真格,各个地方景区自愿申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照单全收”,连最起码的审查、核实都没有,又岂能不出现问题?
当然,没有核实不过是免费公园成为“价格信得过”景区的表面原因。仔细分析与追究,首先相关公园、景区“搭顺风车”心理是促成此次“价格信得过”景区让人信不过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家旅游主管部门评选“价格信得过”景区,主要动机和作用无疑是激励景区加强管理、规范经营,同时为游客提供相应参考。但事实上,很多自行申报的景区不过是将此次评选当成了一次免费广告,当成了借旅游局的“高枝”炫耀自己的机会。
其次,相关旅游管理部门服务意识不够,甚至管理理念不端正,明显有闭门塞听、有意糊弄公众的意思,硬是将一次极其严肃的评选活动、一个管理与规范景区的举措,搞成了一次“王婆卖瓜”的自夸秀。换言之,“价格信得过”景区让人信不过,完全是相关管理部门根本就没有想让公众相信、根本就没有想过真正规范管理、真正履行职责等原因造成的。
景区管理,旅游形象树立,这些都需要景区的自律,但更需要相关管理部门从严、从紧要求与规范,需要相关评选、排名等引导与督促,需要奖优惩劣等激励机制。要管好景区,端正与优化旅游形象,各行政管理部门还需多反思自身原因,从根本上戒除“过得去就行”的管理心理,甚至是糊弄心理,克服闭门造车的管理态度,加强自我规范与要求,发挥应有管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