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 平
《台湾村纪人》共5辑49篇散文。第一辑《光阴过往》4篇;第二辑《幸福密码》11篇;第三辑《乡村政治》6篇;第四辑《国事家事》8篇;第五辑《茶煮春天》20篇。这部著作首置前言《临时的过客,永远的家》,后设附录《台湾村被“发现”》等文表。作者于2013年出版的《台湾村纪事》一著,与这部著作有异著同慧之质。一纪事,一纪人,虽侧重不一,可人事一体,密不可分。作者的台湾村浓酽情结,由这两部著作成化。何故?社会责任使然,以人为本情怀,村史村志呈现。真正是心血凝就、文明弘扬。敬读其著,感受有三。
篇篇不同,人各其面。全著文章,以散文的面目出现。每篇文章着重一人,浓墨重彩。一人为中心,映带出应有的亲情、人情和世情。这些人,以年龄分有老少,以性别论有男女,以地域讲有祖居地台湾村以及北京、重庆和我国香港、美国等,以职业说有务农、务工、经商、教师、医生、大学生、硕士、博士、作家,可以说线长面广,各行各业,不一而足。这就是台湾村人,这就是台湾村走出去的人。无论何种角度、何种人等,作家皆以人文关怀,述事以真,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他们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世事沧桑、人世变化。人无论高低、尊卑、穷富,文章都以其关爱的心境、热切的感情、美好的愿望记述、描写、发掘、揭示其所摹写人物思想和行为的闪光点,借以增添人世社会哪怕是极其微弱的一丝温暖。我想,这应该就是作家的初衷,以及汗墨文章的良心。同属人类,同一地域,同一环境,而人的生活际遇和情状却不完全一样。但作品内容的旨意,在于通过自己的独有视角和笔触记录和描写邓州台湾村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变化,在于传递着这些人无论生活的艰难程度有多大,可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进取心永远不变。这是作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也是作家产生创作愿望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散文呈现,笔法自然。《台湾村纪人》的每个篇目,依据所描述的人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长就长写、短则述短。人世百态,世相各具。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悲喜交加,苦乐相间。述者自述,文行自然。所以,文气文脉透逸出一种轻便、一种灵动。无雕琢之痕迹,没工艺之饰伪。这种笔法自然之风格,让人想起先哲所说的大象无形、大巧若拙。读这些文章,题目以人统领,内容以人贯穿,似与《台湾村纪事》有所不同。可我以为,正是有那部纪事文学作品,才会有这部纪人的文学作品。不过,那部是侧重记事,这部则侧重记人。但无论是纪事还是纪人,纪事离不开写人,纪人也离不开叙事。正所谓,事因人生,人以事显。不仅两部作品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而其中所描写、记述的人和事也是如此。我曾经与焦作大学前党委书记郭文杰(长篇报告文学《河南有个“台湾村”》作者)、邓州上营村(台湾村)的党支部书记汤清义,都说过这样的话:郭文杰先生写台湾村的作品,属于历史纵向角度描述台湾村的根脉渊源;而阎俊玲女士描写台湾村的作品,则是由横向现实生活角度出发,写出台湾村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变化;涂征先生的作品几求不得,据我所知的一鳞半爪看,则是用学者考究的视角,既历史又现实地对台湾村进行诠释。尽管入门的路径不一,但其愿望殊途同归。互相补充、互为映照,共同使邓州台湾村及台湾村文化日臻丰满、健全和完善。为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同胞加强往来贡献出各自的一分力量。如果这种说法还能成立的话,那么,《台湾村纪人》,则是以散文的形式,对她长篇纪实文学《台湾村纪事》的补充、拓展和延伸。所以,作家阎俊玲这两部有关邓州台湾村的著作,也是其本身的相互映照、映衬。自成一格,也自成一体。也可以说,是作家有关台湾村的姊妹著作。
体式别具,自成一格。统揽此著,每篇文章前有类近抒情美文的提示,每篇文章后又有类近哲理贤文的启示,而中间的正文就是记人叙事的有趣感人的散文。所谓的提示,是昭本篇的文路;所谓的启示,是引本篇文章背后的世路。那么,正文本身则是作家以情感人、以事动人的自然行文、益文。文路提纲挈领,世路哲思闪耀,正文则人生百态、丰富多彩。她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文为,这既得益于作家的灵慧、贤识、责任,也有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的烘围,还有邓州台湾村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横空出世”给作家提供的契机,以及作家的炙热感情对台湾村的倾注和融入。同时,我在趣读和品味的过程中,由其行文的幽微之处,尤其是文章前后的提示和启示的话语,深切体会到,简单、直观看去的一部书,可有谁知道作者书外的功夫下得有多大,其艰苦和辛劳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又何况是一位女性作家所为。可对阎俊玲来说,这都不在话下,困难和艰苦算得了什么,完全可以置之脑后。文学之神缪斯导引她这样做。对她而言,完全是一种文学使命。我想是,也一定是以苦为乐、虽苦犹荣。我又想,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令国人骄傲和自豪,也令世人瞩目。而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更进一步地彰显了公平。司马迁的《史记》由本纪、世家和列传的写作体例组成。时代行进到如今,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平民化色彩的加重与扩展,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所以,为平民写史立传,人们自己写史立传,将会是一种常态。众所周知,中国著名散文家周同宾先生所写的有关99位农民的著作《皇天后土》,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他是在为农民立传。而著名作家阎俊玲女士的有关邓州台湾村的两部文学作品,也同样是为台湾村修志立传。同时,又是用文学的方式记录一个时代的断面,以备后人有案可稽,窥知前人行迹和社会脉络。这无疑是值得可喜可贺的事情。
捧读《台湾村纪人》一著,这里面既有国计民生的重大事记,又有出家常过日子的人间烟火,还有各种营生的生活常识、经验和体会。语言淳朴,行文自如。阅读中思考,轻松中受益。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却能起到拓展思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启发、启示、启迪作用。毛泽东和习近平两位领袖人物,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精神旨要在于:文艺要贴近生活,服务人民;作家要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写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艺作品。作家阎俊玲就是用自己的行动和作品很好地说明和阐释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