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8日,团市委联合市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在全市专兼职团干部中开展“呵护雏鹰·助力圆梦”活动的通知》,面向全市1958个农村(社区)筛选了1947名贫困中小学生,动员全市各级专兼职团干部和他们进行结对帮扶。如今,活动已经开展了近两年,效果到底如何呢?在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记者专访了焦作团市委相关负责人。
问:据了解,按照设计,团市委“呵护雏鹰·助力圆梦”活动分三个阶段推进。目前活动开展情况如何?
答:根据方案,活动第一阶段为摸排底数,建立档案,组建贫困中小学生和专兼职团干部数据库;第二阶段为入户结对,整合资源,广泛开展呵护关爱活动;第三阶段为探索长效机制,推动形成工作品牌。2013年7月底到9月底,我市各县市区团委通过逐级摸排和审核,在全市1958个农村(社区)筛选了贫困中小学生1947名,主要是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孤残少年和刑释解教人员子女。对此,我们将全市1765名专兼职团干部纳入活动范围,涵盖了市县两级团委干部、乡镇(街道)团委及乡镇实体化“大团委”直属团组织负责人、行政村(社区)大学生村干部、市(县)直企事业单位和大中专院校团干部、中小学团干部及少先队辅导员,还有市级以上青年文明号集体、市青联委员、青商会会员、青农联理事和志愿者组织骨干。可以说,这是我市近年来参与团干最多的一次活动。
问:据相关人员介绍,活动第二阶段延续时间较长,也是最关键的环节。这个阶段咱们都做了哪些工作?
答:第二阶段,团市委专门制作了“呵护”活动宣传片,在市县电视台、城市楼宇视屏及网络媒体进行播放,大力营造活动氛围,吸引社会关注。同时,要求团市委机关各部室负责人分包县区,定向指导,定期督促,通过电话查访、实地了解等方式,及时掌握各地动态,并在《焦作青年周刊》上设立了活动专栏,不断推广基层好的做法,以此推动全市工作。在入户结对中,团市委按照就近方便、个人自愿的原则,让参与活动的团干部通过入户走访、入校谈心等方式,同1900多名“雏鹰”进行了“一对一”结对,并签订了结对卡。
据工作台账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团干部累计帮助孩子们完成“微心愿”2000多个。
问:听说,在“呵护雏鹰·助力圆梦”活动中,为了帮助“雏鹰”解决实际困难,团市委积极整合市级层面优势资源,侧重于解决资金(物资)问题,把有限的帮扶力量重点向基层倾斜。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答:活动中,团市委发出了“为每一名‘雏鹰’赠送一件羽绒服”的送温暖号召,促成我市19家市直单位同19个乡镇结成“大对子”,市移动公司对接五城区470名“雏鹰”,市青商会会长每人分包一个乡镇。之后,迅速将1900多件印制有团旗的羽绒服发放到“雏鹰”手中。此外,我市各级团组织还策划开展了“赠送一本新华字典”“走进科技馆”等微公益活动,吸引和整合各类资源,为贫困孩子提供帮扶。
问:最后,能否请您谈谈第三阶段工作,以及整个活动的意义和社会效果?
答:这次活动,最大的成效,是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通过走近青少年,知道了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使团干部进一步认清了社会机理,也为团组织把握工作方向和明确工作领域提供了有效参考。同时,通过深入基层,锤炼了团干部作风。这次活动,广大团干部走出机关,走进基层,接地气,真实地了解了基层困难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情况,逐渐树立了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锤炼了务实重干的工作作风,更密切了同青少年的桥梁纽带联系。而通过开展活动,促进了团的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是此次活动的重要收获之一。在活动中,团市委十分注重将团的各项工作同“呵护”活动融合发展。如在网络宣传引导方面,要求团干部使用团务微博、微信,同结对“雏鹰”及其家长进行交流;在强化团属活动阵地建设方面,通过青年志愿亭向社会发布“雏鹰”微心愿,通过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跟踪开展心理疏导和法律维权等服务;在增强共青团凝聚力方面,通过团干部同“雏鹰”的“结小对”和市(县)直单位同乡镇团组织“结大对”等形式,促进了市、县、乡、村四级团干部频繁交流,打破了行政和区域界限,形成了“全团一盘棋”和“劲往一处使”的工作格局。相信,随着团市委工作的不断深入,将会有更多的“雏鹰”受到关怀、得到帮助。
本报记者 孙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