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省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举办了“中原论谱”活动,让大家公开亮一亮自己的族谱和家谱。认为家谱里面蕴藏了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等重要内容,研究家谱可以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可以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看到这则报道,我不禁想起自己手里珍藏的一帙旧家谱。这帙家谱是我去年有缘得到的。一年多来,我时常在空闲的时候翻看,阅读的兴趣也由偶一观之到逐字揣摩、静神回味。现在,每次细细品读,仿佛穿越时光,几百年的人事历历在目。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家谱又叫谱碟、家乘,一部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记录和传承。一般来说,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每次修谱是个大工程,从搜集资料到完成,短则一年、长则几年。“文革”时期,民间不少家谱被当作“毒草”“四旧”被迫烧毁。我国现存最早的是元代刊印的家谱,珍藏在故宫博物馆。俗语有云:“乱世藏黄金,盛世修家谱。”近年来,许多人对家谱的价值有了重新认识,民间修谱风气逐渐复苏,起到了传承家族精神文化的作用。
我手头的家谱整套共四卷六本,谱中除世系表、宗派图等正文外,还包括谱序、传记、自治族规、祖茔祀田图、族中修家庙、斋戒室等大事记、修谱人员名单等。是王氏一支1963年重修的,这本家谱不仅将当时的新增人口补入谱内,而且原原本本将旧谱内容进行了誊写,记载内容从1628年明崇祯年间第一次创谱一直到1963年重修,涵盖了足足335年的发展变化,从而使此谱更有延续性、可考性和历史性。这本家谱上的一世祖王海在山西大槐树的王氏族谱中有记载,佐证了序文中该支于明朝洪武初辟时期从山西洪洞迁移到河南的说法,可以说兼有明清家谱的部分价值。
上面记载的谱序共有十多篇,其中有王氏本族子孙写的序,也有邀请知名人士写的序,此类序文结尾往往会写上“某某顿首拜读”以表谦恭。序文是一部家谱的开篇,主要是介绍家族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通篇没有句逗,大多用词讲究修饰妥帖、文采烨烨,有很强的可读性。如第一次创修序这样表述创修缘由:“录其行事萃为一帧,使祖宗之名号子孙可以知,祖宗之行实子孙可以考也。”对及时重修家谱的意义,五次重修序中写道:“不即此而复续之,恐一传再传,不无失次之忧,即后之有志修理者亦难措手焉。”对于修谱传家风的作用,在七次续谱序中有表述:“谱中奇男子烈妇人卓卓然载在邑乘,至今为士夫口碑者指不胜屈焉。於戏(呜呼的意思)!望族也!凡有懿行足录之人,率用一二语表彰之。殆犹史氏一二字之推予隐寓劝善之苦心也。”对于修谱以期族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心愿,九次修谱序中写得最为好:“三十年中,少者壮,壮者老以及死生代谢何可胜数,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至有视如途人者。嗟乎,以一本之亲分而至视如途人,焉将敬祖睦族之谓,何其何以慰先灵而贻后昆(后嗣子孙意思),今王氏谱必修,后之支分派别亦得沿流溯源,使尽知今日之千丁万户当其初固皆一身也。
从序文中还可以看到,历次修谱时不仅遵循敬祖睦宗、孝悌有序的传统思想,也体现了顺应时代,不断革新、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特别是中华民国十四年十次重修谱时,新变革最多。其中,序文中寥寥几语勾画了时局,“概至二十世纪,强凌弱、众暴寡为天演之公例,试观世界各国各种民族竞争生存”,直抒“二十世纪之演武场中属非以固结团体发展族类为急务乎”,发出了“提倡民族主义籍作保种爱族为国家图强之一助也”的呼喊,字里行间充满爱国固族的拳拳情,并在续谱时紧密结合实际,趋重社会主义,采用“平列男女,男女平权”写法,在制定本族自治规约时用合议制代替族长一言制,以“免除家庭专制之余毒”。
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中唱道: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福就该同享,有难必然同当,用相知相守换地久天长。作为炎黄子孙,愿家谱这一文化体系在我国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成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凝聚民心共筑和谐的有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