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过一首歌,名叫《真实的故事》,歌中唱,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
前些日子,我来到了齐齐哈尔市,听说扎龙湿地就在离此不远的地方,而这里就是丹顶鹤的故乡,也是歌中那个女孩和丹顶鹤生活的故乡。
这个女孩叫徐秀娟,1964年10月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儿市扎龙屯的一个养鹤世家。她爸爸是扎龙保护区一位鹤类保护工程师,妈妈也曾在扎龙保护区养鹤10年。徐秀娟小时候常帮父母喂小鹤,潜移默化中也爱上了丹顶鹤。1981年,因当地中学停办,17岁的徐秀娟到扎龙自然保护区和爸爸一起饲养鹤类,成为我国第一位养鹤姑娘。她很快就掌握了丹顶鹤、白枕鹤、衰羽鹤等珍禽饲养、放牧、繁殖、孵化、育雏的全套技术,她饲养的幼鹤成活率达100%。她的出色工作得到了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阿其波尔德博士的称赞。
1986年,徐秀娟远赴丹顶鹤的迁徙越冬地——正在筹建中的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啥也没带,就带着三枚鹤蛋上路了。这是秀娟带给盐城保护区的礼物,三只鹤蛋对她来说是三只未来的小鹤。迢迢2500公里路程,徐秀娟用一个人造革包、一个暖水袋、半斤脱脂棉、一个体温计来照料那三枚鹤蛋。蛋装在人造革包里,温度、湿度只要稍有变化,小鹤就孵不出来了。如果火车上断了开水,她就得把鹤蛋贴肉揣在怀里,因为人的体温正好是37摄氏度左右。就这样一路火车一路汽车,小雏鹤最后破壳而出。那三只小鹤分别被秀娟叫作龙龙、丹丹和莎莎。
经过83个日日夜夜的细心照料,三只小鹤终于展翅飞向了蓝天。徐秀娟深深地爱着这些生灵,鹤已经成了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87年6月,徐秀娟从家里赶往盐城,与她同行的还有从内蒙古带来的两只天鹅。她叫它们黎明和牧仁。一下火车,迎接她的却是丹丹的死讯。这是她最心疼的一只鹤。丹丹一只腿有毛病,走起路来就像跳一样。秀娟带它到野外捉虫子时,它对秀娟特别亲近。没有人知道秀娟为丹丹流了多少泪。因为黎明生病,秀娟在宿舍里养护了它8天,黎明康复了,她却病倒了。病还没好,她又经历了一次打击。她万没想到,龙龙会在打针时吐血而亡。秀娟号啕大哭,她在日记里说,从没在人面前这样哭过,丹丹去了,龙龙也去了,可怜的莎莎吓得转身就逃,我难以平静。
黎明身体康复后,和牧仁在复堆河里洗澡嬉戏,因玩得过于高兴,两只天鹅忘了回家。秀娟找了它们两天两夜。9月16日,人们在复堆河里发现了秀娟。她的身体蜷缩着,仿佛还在为丢失天鹅而内疚,为丹丹、龙龙的死而自责。9月18日,白天鹅黎明和牧仁飞了回来,可它们再也见不到挽救过它们生命的秀娟姐姐了;它们看见1000多人聚在一起举行了一个仪式。那天,天空中还出现了日全食。
为了纪念这个丹顶鹤女孩,我专程来到扎龙湿地,来看看这片芦苇坡,来重温一个女孩和丹顶鹤的故事。
扎龙湿地是我国最大的鹤类等水禽为主体的珍稀鸟类和湿地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扎龙湿地中心位置位于齐齐哈尔市东南26公里处的扎龙乡,占地21万公顷,是我国北方同纬度地区保留最完善、最原始、最开阔的湿地生态系统。扎龙湿地有乌裕尔河、双阳河、克钦湖、仙鹤湖、龙湖、南山湖等大多水面在2000亩以上的湖泊。我进入景区立刻被绿色芦苇所包围,一眼望去无边无际,走在芦苇丛中的小道上,河流、小溪、湖泊交相辉映,我甚至分不清是水中的芦苇还是芦苇中的水。湿地中各个弯弯曲曲的长短河道连通各个大大小小的湖泡,形成密如蛛网的水系,宛如九曲回肠的亮线串起一颗明珠,衬托上翠绿的植被,景色十分壮观。
因为正值雨季,河水出槽,湖泊外溢,可形成方圆数百公里的明镜水面。有些地方水已淹没了道路,远远望去芦苇中的河道弯弯曲曲,芦苇中的湖泊波澜不惊,在无边无际的绿色中点缀着人们美丽的梦。
蓝天和白云倒映在河面上,风中的芦苇在沙沙作响,远处飞来数百只的丹顶鹤,在芦苇和水面上悠闲、自由地飞翔,流动的水、摇曳的芦苇、飞翔的丹顶鹤,把扎龙湿地装扮成了自然的天堂。这是丹顶鹤纯净的栖息地。
看着眼前的景色和舞动的丹顶鹤,我不由想起了那个一生守护着丹顶鹤,用生命寻找着、呵护着丹顶鹤的女孩,她不是曾经来过,她永远都没有离开。她长眠在这里,用生命的永恒陪伴着心中最珍贵的丹顶鹤。遗憾的是,人们在芦苇丛中没有为女孩塑造一个雕像,我在想,绿色的芦苇中升腾起一个白色的少女,她的双手拥抱着一只受伤的丹顶鹤,美丽温柔的面颊紧贴着丹顶鹤,表现出对丹顶鹤无限的温柔与爱怜。我在想,景区里应该反复播放那首歌,告诉人们女孩和丹顶鹤的故事,告诉人们在欣赏丹顶鹤的时候,不要忘记有一个女孩曾经来过……
人们容易淡忘,但大自然和丹顶鹤不会忘记这个女孩。你看那天上的白云,一动不动地守着女孩,为她垂泪。你看那弯弯曲曲的小河为她哽咽,你看那随风飘动的芦苇,为她歌唱。你看那盛开的洁白的睡莲为她绽放出高洁花朵,你看那盘旋舞动的丹顶鹤在寻找着女孩的身影,呼唤着女孩的名字,它们需要那个女孩温暖的胸膛和纯净的心灵。
我离开了扎龙湿地,为了这个女孩,我曾经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