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南省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大楼,一面高约5米、宽约3米的“专利墙”格外引人注目,上面记录着该公司近年来获得的各项专利200余个,其中13项专利属于一个名叫徐超的“草根创客”。
“草根创客”是如何成长的?
“做自己想做的事,靠发明、创新成为专家型技术工是我最大的梦想。”今年35岁的徐超,个子不高、身材精瘦、貌不惊人,而谈起自己的梦想时一点儿也不含糊。
徐超是陕西华县人,2004年7月在陕西工学院学习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后曾在当地一家国企工作过。那家企业缺乏活力,让血气方刚的徐超无处施展才华,一年后,他通过现场招聘来到了孟州,成为中原内配铸造车间的普通技术工人。
刚进车间当工艺员不久,细心的徐超发现铸造毛坯的模具存在问题:一是整体型模具导致产品细节容易出现瑕疵,废品率高。二是一个模具只能浇铸毛坯300次左右就会报废,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他把问题汇报到厂部后,公司高管很重视,鼓励广大技术工人积极研发、改进工艺。于是,徐超和工友们一起,观察、实验、设计图纸、制造模具,通过几个月的忙碌,终于成功研发出全新的组合式模具,不仅提高了成品率,还将模具使用寿命由原来的300次左右延长至无限循环使用。
初出茅庐,就获得了成功,徐超兴奋不已。他马上给家人报了喜讯:“孟州当地鼓励企业创新的氛围非常好,企业自身推进科技研发的力度也非常大,我在这里有了用武之地,一定要干出点名堂!”
2007年岁末,徐超被调到技术研发中心专门从事定向研发工作。刚到岗位不久,他就接到一项棘手的任务:美国国际卡车公司要求提供高频感应淬火气缸套。由于该产品工艺难度大、质量要求高,中原内配没有生产经验,生产出的气缸套表面粗糙、掉渣,第一次试生产就失败了。如何向客户交代?整整一个冬天,徐超都在铸造车间的研发线上工作,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取出样品检测、分析、调整成分、调节温度,经过数千次的反复试验,终于使工艺稳定下来,实现了批量生产,保证了正常供货。
最具挑战性的一件事发生在去年。美国康明斯公司需要镀镍气缸套,为了满足客户要求,企业立刻引进了相关生产线,但商家只提供设备,不负责技术。因此,第一批产品废品率特别高,而且缸套表面镀镍层有空隙。为此,公司请来了电镀专家、镀镍专家,现场看了几次都说没办法;咨询了燕山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的教授,也没找到原因。问题解决不了,就会失去康明斯这个大客户。徐超想,所有专家都把目光聚焦在成分、工艺等方面,会不会偏偏在人们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出现漏洞呢?于是,他紧紧盯住不镀镍层刷的化学胶和酸洗液两个细节,设计出了一种工装夹具取代化学胶,并将酸洗液换成硫酸,不仅节约了用胶成本,还稳定了产品质量,实现了批量生产。因此,他也被业界称为“化学镀镍气缸套”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
整整10年,在工作上,徐超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得意之作,拥有5项发明专利和8项实用新型专利,20多个科研项目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在生活上,他也收获了幸福的家庭。在孟州当地举办的联谊会和公司“红娘协会”牵线搭桥活动中,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也把“根”深深地扎在了孟州这片创业沃土上。
“争取三年内晋升副高级工程师!”谈及今后的打算,徐超憨厚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