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赵晓晓)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环保法共七章七十条,具有理念先进、科学民主、手段硬实、模式创新、责任严厉等特点,体现了党和政府保护环境的坚定决心,建设生态文明的强烈愿望,其中凸显建立公共预警机制、扩大公益诉讼主体、加强政府监管职责等亮点。
新举措——建立公共检测预警机制。新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国家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的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环境污染公共预警机制,组织制订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
新制定——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首次将生态保护红线写入法律。新法规定,国家在重点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环境保护法》同时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新法同时也加大了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涉及到地方人民政府需落实生态保护的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
新主体——环境公益诉讼主体扩大。新法扩大了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规定凡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都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举对增强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理念、及时发现和制止环境违法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新标准——按日计罚无上限。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五十九条明确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更改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按日计罚”这一记重拳是针对企业拒不改正超标问题等比较常见的违法现象而采取的措施,目的就是增加违法成本。在中国现行行政法规体系里,这是一个创新性的行政处罚规则。
新职责——明确政府管理。新法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职责。该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对于履职缺位和不到位的官员,新法规定了处罚措施。领导干部虚报、谎报、瞒报污染情况,将会引咎辞职。出现环境违法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地方政府分管领导、环保部门等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新法确立了多重的监督机制,既明确了政府的保护监督管理职责,还规定了通过社会监督,包括公众参与、公益诉讼、民主监督等方式,集全社会之力,共同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