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车来车往,客乘客降……转眼间,焦作车站客运值班员樊喜荣在迎来送往的站台上已走过28个春秋。
6月5日下午,本报记者来到焦作车站,跟随樊喜荣接车送车,利用其工作间隙,请她介绍了自己经历的各种变化。
28年来,樊喜荣迎来送走了多少趟旅客列车,她已无从记起。但她说,虽然站台只有500多米长,可就在站台上,她从车辆的改变、车次的增多、旅客衣着行包的变化等方面,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焦作市民出行节奏的加快……
樊喜荣今年47岁,1987年参加工作。“刚上班那会儿,客车全是绿皮的,座椅是木头的。那时候列车超员非常严重,多的时候达到300%以上,车厢过道里人挨人站着,小桌子上、行李架上都是人,就连厕所里也要站上两三个人。很多时候,旅客上不去、下不来,于是就从车窗爬上爬下。由于列车没有空调,到了夏天,车一停下来,车厢里闷热得像蒸笼,经常见旅客们满头大汗、衣服湿透。”樊喜荣回忆道,“为了给旅客们降温,我们要准备凉开水,给旅客从车窗口递来的缸子加水。”
“那时候车少啊,一天经过焦作站的旅客列车大概就是四五对,到了后半夜候车室就空荡荡的。”樊喜荣说,“那时候火车头还有蒸汽机车的,到了站里就要加煤、加水。”
“我上班不久,就赶上了车站扩建。广场面积大了,候车室建成了两层,道轨增加到5股,站台扩展到3个。”樊喜荣说,“不久,牵引机车陆续换成了内燃机。2003年之后,火车头又改成了电力机车。车厢也逐步换成了红皮空调车。现在经过焦作车站的旅客列车,除新乡到洛阳的一趟管客外,全都是空调车厢。”
“你跟我一个半小时了,接送了4趟车,可以看到现在车上不怎么超员了吧?”樊喜荣对记者说,“现在车多了,今年5月调图后,每天停靠焦作站的旅客列车就有29趟。如今焦作人出行方便多啦,从焦作站上车,中途不用换乘,就能直达天津、唐山、沈阳、太原、大同、石家庄、武汉、南昌、厦门、襄阳、重庆、成都、贵阳、昆明、张家界、西安、银川、郑州、济南、徐州、连云港等十几个省会城市和许多大中型城市。现在每天停靠焦作车站的进京列车就有6趟,我刚上班的时候只有一趟。”
“除了铁路方面的变化外,我从旅客身上也能感受到许多变化。”樊喜荣说,“上下车的旅客中‘南腔北调’的人多了,这说明这座城市的开放程度与经济活力增强了,来焦作旅游的人多了。旅客手里的行李从以前的大包袱变成了拉杆箱,他们的文明程度也提高了,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的人少了。”
“我很幸运,我工作的近30年间,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的换代,现在又迎来高铁时代,车站扩建了6股动车组停车道,新建了乘客电梯,焦作车站又迎来了新时代,焦作市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樊喜荣对临别的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