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他,租书店老板。20年了,我还能认得出来,一脸络腮胡,大眼睛,圆方脸,两颗被烟熏黄的金黄色的门牙,黑框眼镜。和我一样爱看书,所以才开了一个租书店。
那时候我上中学,经常光临这家租书店,每一次借书,总是看见老板也在低头看书。对我的到来,他总是很亲切,“小伙子,最近为什么迷上言情小说了?”我笑而不答。缴了皱皱巴巴的10元押金,就在书的后面签上自己的大名以及时间。书的后面是老板用厚纸板钉在书的封底,上面可以写借阅的时间以及归还的时间和签名。当然,不会出现写上家庭电话、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按天计算,每天5角钱。所以借一次书就得赶紧看,不浪费一分一秒。对我来说,时间就是金钱,白天赶时间看,晚上有时间在被窝里面打手电筒赶时间看,所以一本书不到两天就可以看完,当然借书还书的频率特别高。
老板对我印象很深,一本书基本1元钱就可以了,我像占了很大的便宜似的,认为10元、20多元的书籍,我花1元钱就可以看完。“我一本书看了一星期还没有看完,你怎么看得那么快,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你小子真厉害啊!”老板发出感慨。
我何尝不想慢慢阅读,慢慢品品啊!甚至可以摘抄一些精美的段落、华丽的句子、动人的词语等,可是我没有这个时间,因为书是租来的。
那时候,我喜欢言情小说,尤其是琼瑶的《几度夕阳红》《燃烧吧火鸟》《在水一方》《窗外》等,同学们都嘲笑我不该看那些酸酸的痛痛的小说,不是男孩子要看的书,而是女孩子的床头枕边书。可我很执着,也越加坚持,我喜欢书中的人物,那么有情感,又那么有风趣,虽然争吵、厮打或者拥抱、思念、分别、痛哭……但书中人物依然都表现得那么真切有血有肉。
那时候流行借书。很多次在借书、还书的路上,我总是一路奔跑,匆匆忙忙,为的是节约更多时间来阅读。总是在路上遇见一些同学来来往往或借书或还书或者回家路上,一些女生总是那么怯生生抱着书一肩膀挂着书包,慢慢走来或者悄悄离开,他们的神情很镇定,静悄悄的,怕踩死了蚂蚁似的,眼睛里面充满了期待。脸上的表情露出温和微笑或者悲哀和愤怒的神色。眼珠里面有点血丝,眼角甚至有过哭泣的痕迹。或许还沉浸在书的故事中,沉静在这些用文字所编织的丰富多彩的或者多愁善感的故事中或世界里。微笑着他们的微笑,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在那些动人或者凄美的故事中或世界里,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只是没有故事中或世界里面美丽动人,正是因为有了这残缺美丽的存在,所以现实生活中的冷漠和无视甚至嘲讽,显得很凹凸甚至锋芒,虽然需要去凿平,但是都可以包容和谅解甚至忍耐和承受以至于接受,而那时候我们这些或者那些少男少女的孤单的、不谙世事的、懵懂的心也会因此激荡或者得到慰藉抑或彼此温暖和感动。
文学似一盏灯一直照亮我少年时代的梦想,并且不经意间一下子延续了30多年,一直到现在,也许直到我离开人世。因为这些情感,有血有肉有灵魂更有气魄,无论是悲欢离合或者欢笑相聚,它都能鼓励并照亮我最初的阅读和热爱生活的纯真年代。因为阅读,所以才能有温度有情趣做人做事,并且那么坦然,不卑不亢,游刃有余。
20年过去了,可是老板还是那么年轻,没有变老,他儿子大学毕业找到工作了。可是他依然是这个职业;“房租太贵了,只好摆地摊,一边看一边租,也可以出售。”老板笑着说,边看边租边销售,喝着一杯晶莹透亮的香茗。可是我却长大了,或许是因为文学的滋润修养,老板他却依然年轻,还是因为文学的责任和跳跃催生了我的快速成长,都无可做答。看着一地整齐的泛黄的书籍,里面很多书一定有我的签名。我不禁感慨万千:时间都去哪里了?在书中吧!呵呵,书样年华,热爱书籍热爱阅读,从来没有为之后悔过,即使租书时代或者现在书目繁多的年代,一直在阅读,从来没有间歇过。“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曾国藩读书寄语一直激励我快乐阅读。